
昨天从画中不同人物的角度做了一番描写,并连起来成了一篇稍嫌虎头蛇尾的故事。
现在对照练习清单给出的问题,我这个画盲试着从技术角度对这幅画阐之未尽之处继续写一点儿。
第一就是,从创作方面描述这幅画。
这第一题上来就扑面给人一种“连题都读不懂,你叫我怎么开卷考试?”的感觉了。创作过程、创作影响还是什么,书的作者并未提及。我能想到的一些关于“创作”的可写方面,又几乎都和下面的问题重合了。且略过不提。
画家的色彩应用。这个似乎评价一句色彩鲜艳好像有点儿low——这幅画色彩明暗交织,半面白墙和一半裸露的白色地板将窗外暗色的景色和花中央的吧台区域的深色交织,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三角吧台和人物大约只占整幅画十分之一的位置,但并未感觉拥挤。如果空间感是个好词儿,那这应该就是了。
谈绘画技法,那上面讲的色彩应用应该算一方面。此外可能就是细致:画中背对观众的西装男左臂下面漏出的矩形物体,我想应该是报纸。整幅画中上方的玻璃窗,还能看到疑似双人靠背椅的物体。根据两面窗户受到室内光线的不同。两个空间内的长椅和其他物体的亮度也不同——这可能不算技法范畴,但管他呢。
讲述画家故事。爱德华霍普,真的讲述他故事的话未免有百度替我水字数的感觉——既然文又不计费,就不复制了。
这幅画创作意图,跟下面一个问题结合,我想是“反应了1942那时代美国城市夜间生活”。通过——两男一女出来喝咖啡,表示大家都喜欢晚上喝咖啡。另外咖啡馆上牌子写的Phillies,应该是费城Philadelphia Phillies。所以至少有个意图是反映那时候费城的夜间生活是如此。
观众情感冲击方面或许是……引燃八卦之火?右边一男一女并排坐,并且在跟服务员交流着什么。这或许会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至少我的。
我第一次看画的感受就是要赶紧找到“可写之处”完成当日写作练习。所以上面一段的“好奇心”或许就是这么滋生的。
它至今仍被视为重要肖像作品的原因——或许是这个作家火了吧。
画中这种车站/机场,无比空旷然后寥寥数人的场景给我一种2012从加拿大回国,一个人在温哥华机场吃饭的感觉——似乎是汉堡。虽然我当时没开上帝视角,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是不是像画里一样。
但,这就是感觉。
其他细节,男士帽子、高脚椅、咖啡、香烟,给它们每个都编个故事也是做得到的,但昨天那篇编完,再做这个,就难免有些索然无味了。
作品中光与影的作用。 上面讲色彩和技法的时候谈过。或许是受到了黑白电影的影响。
甚至时间轴不崩的话,说不定也受到了日本漫画的影响?
还有些问题依然没有描写完,但要么是前面说到了,要么就是需要大批复制百度。要么……
懒得写啦。
365天日更营 写作训练18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