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智慧父母”课堂,今天结束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时间在飞速的流逝,才刚相聚,就要离别。谨以此文记录我的成长。
距离上一次培训,中间间隔了近两个月。课程结束时,总是收获满满。但每一天,我们都被忙碌的工作包围和繁杂的琐事缠身,渐渐忘记了曾经学过啥。
情绪来时,依旧该发泄的发泄,然后戛然而止:我这是在做什么?有学习的人,在情绪来时能觉察到,并及时按下暂停键,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我很喜欢学习,也很喜欢来智慧父母课堂,听陈永远导师的课。我把这个课程称之为:疗愈自己。当你强大了,你才有能力去疗愈别人。通过游戏角色转换去思考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通过别人的故事去触动内心的柔软,去借鉴,并以此为戒。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你是什么反应?
反思一下我自己:我有三个孩子,老大目前高二。前段时间,我看她的期中考成绩,那个八卦图里的语文像一支匕首长长地凸出,数学成绩与高一时相比较,还是有所进步的,地理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就是历史和政治,以及英语低于班级平均分。与原来的名次相比较,感觉退步了。我的焦虑只能和孩子他爸分享。看到孩子的时候,我和她分享她的期中考成绩。我用惊喜的语气和孩子说:哇,你这次语文好厉害啊!进入高中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你能和我分享一下,这次语文是怎么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吗?孩子很兴奋地和我说:“我这次提前复习了,把该背诵的古诗和古文都背了一遍,还提前积累了作文素材。”“哇,这个经验必须总结下来,下次还这么复习。那你以前考试时是怎么复习的?”“以前都是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才开始复习。”“我们的历史、政治和英语要努力了,感觉没考出你的水平啊!”孩子懊恼地说:“历史老师一定要约谈我了,科代表还考这么差。”高二的孩子了,考得不好的科目,点到为止。不用说太多,孩子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老三今年8岁,上二年级。刚上一年级时,我对他期望很大,毕竟两个姐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都是在95以上。但到老三这里,95以上已经不是标准了。现在只要不低于90,我都很高兴,偶尔考个80+,也没有当初那么失望了。还是鼓励为主,但是,还是会说:我们来看一下,错的题目有哪些,下次考试注意一点。你看鼓励式的教育,关注点还是在错的地方,没有肯定孩子对的地方。
为什么老二放在最后?因为老二最头疼。老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我觉得头疼的?三四年级开始。不服管教,爱顶嘴。每次都气得我动手。认真想一下,老二挨揍最多。因为她嘴最欠,即使是被揍了,还犟着。她说她的招风耳是被我扯出来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完全复制我的行为来面对不愉快和冲突。当我一次次看到她用我对待她的方式去对待弟弟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人总是等到遇到问题了,才会想着解决问题。没有遇到问题时,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不需要学习。老二的成绩在一二年级时,经常是“千年老二”。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渐渐地掉出了第一梯队,跑到第二梯队去了。因为曾经优秀过,所以每次看到她的数学成绩在班级的中段,甚至后段时,我就会有情绪,就会问孩子:为什么这次考出这样的成绩?然后不自觉地对比别人的成绩。当我回想这一切时,我想起老大曾经在小学时说过的一段话:“我不想追求第一名,因为一旦考了第一名,你们每次都会拿第一名来要求我。反而我平时考得不怎么样,但是一到大考,我就考好的话,你们就会很高兴。”所以,她平时考试不显山不露水,但一到期中考或期末考,基本都在年段前15.学有余力的孩子,就是这么有主见,你还无力反驳。
经过这次的学习之后,我明白了,我的关注点要放在孩子做对的题上,而不是做错的题上。先认可,认可才有力量给到孩子去面对错的题。争取下次考更高的分数。我们都知道不能过分关注分数,但分数是检验孩子学习的唯一办法。在高考和中考的制度没有改革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关注孩子的成绩。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知道和做到之间,是最远的距离。所以我喜欢来课堂学习,课堂的氛围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用爱去和孩子相处,提醒我要用爱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提醒我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沟通……课堂里,发现隐藏的需要疗愈的自己,发现每个需求背后隐藏的动机……
你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自己活出这种状态来。孩子是你的复印件,所以我们这个原件,一定要好好设计,活出精彩来。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愿我们都是我们家庭里的神,做一个有觉知的父母,让爱在家庭里流动。只有幸福,孩子才能get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