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能从穷山沟出来,脱离了靠土地吃饭。每次回到家乡,帮父母农忙,都会看见以前的同学,一边在外忙着别的营生,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土地(为主)。感觉自己算是幸运的。
可是现在身在省会城市的我依旧会对故乡有许多的眷恋。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融入城市,总感觉自己和都市格格不入。和来自不同来地方的人聊天,发现他们虽然喜欢都市的繁华,但是总感觉都市有些陌生。当你不暴露身份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趣的现象“原来居住的人说着外来人,外来人也同样说着本地人。”
所以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多亏一本小书《乡土中国》,很薄主要内容120页(不算序言之类的),读起来不费力气,但是我却花了一个星期读完的。工作了,就没有大块时间看书(好强大的借口),其实是,下班打游戏占用我大部分时间。只有睡觉前的1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看看书了。
(这就是我读的版本-人民出版社)言归正传。《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分析的逻辑,很清晰,很严谨。从乡村、城市的环境、组织等因素来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还列举的许多城市和农村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读完之后,我找到了我的答案:
乡村,人烟稀少,流动量小,一个村一个队就那么几家人,彼此熟知。靠的是几代人的相顾交流、认知、印象。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可以不用靠任何纸面的契约。所以在乡村你会感觉,一个村里住的都是亲人。
城市,人口繁多,流动量大,一个城市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大家彼此陌生。谁都不认识谁,认识也是相互推荐,真正的知根知底很难做到。所以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必须靠纸面的契约。所以即使是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也是陌生人。
那么从乡下来到大城市的人如果适应,如何更好的融入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之所以不适应大城市,是因为乡村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方式不能适应。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与人交流、协作的方式。那么如何改变?
《再论文字下乡》关于学习的论述: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得一个人惯于一种新做法。因此,学习必须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练习。所以想融入这个城市,就要学习城市之中的一些“套路”(能让你更好的套路,并非歪门邪道)。虚心从前辈身上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也要知道乡土人最宝贵的厚道与淳朴不可以丢失。
所以我们想要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而是你的一套行为方式。要想和曾经懒惰的自己说拜拜,就要花费时间,去改变。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喜爱的方式,去“习”得。就像人们总说生物钟,如果你每天坚持6点起床,那么6点将是你“习”得的新方式。虽然早起,很痛苦,但坚持下来就会改变。睡觉也是一样的。
就像现在,我要坚持把曾经读过的,个人认为的好书,都整理出笔记来,这其实是温故知新的过程。强迫自己学习,虽然知道坚持是最不容易做的,但想有所改变,并付诸行动,就会有所变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