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一个词语在脑海中盘桓:标准化。越琢磨,越觉出这个词的生硬、呆板与僵化的特质,进而产生反感的情绪。
从“标准化”的百度解释可以知道,它纯属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了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并且“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标准化用在产品、技术等方面,用于创造社会效益等方面应该作用很大,但用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就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了呢?
教育是开智的,但当教育人自以为是的迎合所谓时代的发展要求,向所谓“现代化”迈进的时候,在有些地方表现的恰恰是失智。
教育是培养鲜活的人的场所,它着眼的是人个性和个体的发展,而不是工厂化的标准化了的零件。把人当成产品,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行为。
我高中就读的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能考上这所高中,往往意味着一条腿已经迈进了大学。
高中生活充实而又紧张,但我分外怀恋,至今仍在脑海中时时回想的是两片茂密的树林。
迈进校门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甬道。一届一届,它承载着无数青年学子,导引着他们走向一间间教室,走向美好的未来。
甬道的两边便是成片的树林。树木粗壮茂盛,参天蔽日。它们是岁月与历史沉淀的彰显,在厚重中又不断地凝聚着生机与活力。
学习之余,学子们喜欢流连其间,或窃窃私语,或在深藏于此的亭子里静静看书。
这些高大的树木撑起了校园里热闹中的幽静、紧张中的舒缓。
能热烈地奔跑与创造,挥洒的是渴望燃烧生命的青春的昂扬与激情,但随着岁月的轮转,反而是那些安闲、沉静的时光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们怀恋一处所在,往往不是因为它的高大尚,而是因为它托起了你曾经的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时光里闪亮的绝不只有汗水,还有那些也许是零碎的听风听雨的瞬间,而依树静思、庭间回想,竟有了呼吸般的进入生命的节律。如此,怎能不流连,不怀想!
可惜,毕业后若干年,所见已是面目全非。
参天的树木没有了,于气派的大门外,一眼可以望见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以及几处花坛。所谓的现代气息完全抹杀了历史的积淀感,且视觉呈现又完全与对面的初中一致。
那一瞬间,我感觉被这所谓的母校抛弃了。我们只与它的过去几年有关,与它的现在完全无关。我们站在它的现在只有痛苦、失望的份。
当学校在形式上标准化了之后,内容上的标准化、考试评价上的标准化、甚至价值输出的标准化就不奇怪了。
孩子们被当成工业产品太久了。幸好,一切都在改变。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