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事回想起来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是他让我建立读书的兴趣,也同样是他让我对读书产生过沮丧。
小时候爱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经常看到父亲一边看书一边吃饭,专心致志时,会把饭吃到鼻子里,看到只觉得有趣,也同样有个大大的疑问,书怎么比饭还能吸引人?
长大后上学,父母外出打工,我就学起父亲的模样,在吃饭时看书,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好,这样做可以得到邻居们的夸奖,说我很像父亲爱读书,将来有出息。我把读书视为行为艺术,与其他玩伴区分开来的一种刻意表现。
虽然读书伊始带着虚荣心,长此以往越装越像那么回事,就从书中找到了乐趣。
不满足课本上的故事,主动提出让父亲给我买书邮寄回来,印象深刻的是《英雄儿女》小本书,小到一手能握在手里,每页篇幅不长,一幅插画,下面两排字,靠一本字典通读下来,这让我依赖和习惯使用字典查找生僻字。
又读一本书,讲的是小男孩一泡尿把炸药包引线浇灭,拯救了整栋大厦的人,事后为小男孩立了铜像。这是一个急中生智的招数,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想不到用尿来拯救,而是自乱阵脚,大声疾呼逃之夭夭。现实中不会真的面对浇灭炸药包的事,但其他的事,可以从书中学习处理技巧。书里的事尽管不能亲身经历,却能体会到别人经历的事,不失为一种体验的扩展。
身边的玩伴都不爱看书,逐渐自己也沉不下心来读书,就放弃了,这是我到目前为止都视为弱项的地方,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要靠环境的约束。
后来上初,认识了一位室友,他也酷爱读书,且心气较高,跟我说了不少国外名著,我都没看过,为了能和他自由攀谈,星期天放假前会向他借书,我记得借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么样练成的》,看了个开头就放弃了,不是字看不懂,是太无趣了。
之后看完了他看的书,他故作高冷的姿态我学会了视而不见,甚至我还能对他说教一番,这激发了我极大的读书兴趣。目的很单纯,就为了比他看的书更多。
每周日下午骑自行车上学经过城里的古城街,有一个摆摊卖旧书的地方,我经常去光顾,每周都会买一本书,像《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三个火枪手》《羊脂球》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读的。这些书不是纯粹的凭着知觉买的,在课本书里都有提及,或者是读了摘取的某个片段,于是便想看整部书。
这段时间虽然看书不少,但缺乏熟读,只读了个大概,基本契合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点确实做到了,但是在写上面下的功夫太少,写作文都憋不出来。回想是缺乏思考,只看书中热闹,没有学到门道,并且懒得动手成文,导致现在依然如此。也曾不止一次想要改变这样的读书方式,奈何缺乏毅力,放弃的次数一次又一次。
到高中时,读书纯粹是为了逃避学习。在小说和试卷之间,毅然选择了小说读,因为轻松啊,且能给人感觉连接了与外面的世界,比只沉浸在学习中的学霸开阔了更高的眼界,现在回想起来,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羞愧。一旦养成了这种转移目标的习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了逃避难题的惯性思维所影响,总想看那些不用深度思考且毫不费力的书,这样来逃避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难度和考核。
有段时间对上学产生了有用无用的怀疑,专注看韩寒的书,抨击教育体制、学校和老师,来满足和释放自己想不出如何进行批评的心理,后来才知道这类书属于泄愤的书,能够释放某些人的某些情绪,恰好正中我的下怀,满足了我才能不足不知如何表达且憋在心里的攻击欲,一旦释放,超级爽。但那之后呢,不得不面对现实,还是要学习,此刻课程已经落下许多,很难赶超,只能破罐子破摔。
结果可想而知,高考失利,只能到南方打工。记得带了一本《拿破仑传》,想从这些伟大的人身上学习到坚毅的品质去面对未来种种挑战,在工厂的日子里,怀念学校的时光,才发现,学习原来才是最简单的时,看书成了一种奢望。
我问父亲为什么不读书了,他说,看这么多年的书,没有用,并不能改变什么。我对这个回答相当的不满意,由此也带来了一段短暂的读书无用论的沮丧,仿佛曾经的偶像形象坍塌了,自己也没有了目标。
在工厂做暑假工期间,主动去了五金部门,每天和金属打交道,非常辛苦,经常汗流浃背,做着超负荷的工作,身处这样的环境,每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坐井观天的青蛙,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直到有一天,拿着设计图去找设计师,仿佛走进去了另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工位,只用电脑操作,毫不费力。在炎热的夏天,整个屋子里温度适中,每人穿着干净的衣服,还有随意的拖鞋,跟我脏兮兮形成对比。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干活不止是在嘈杂的环境里卖气力,还能安静的坐在电脑前在干净的环境里工作。
后来问朋友,怎么才能坐到办公室上班,回答说要有专业的技能,会操作电脑会画图,前提是你要上大学。这让我向往的火热心浇灭了一半,此时才真正发现上学的好处。而对读书也重新拾起了乐趣,之后陆续看了不少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