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地主,想让两个儿子体验一个道理: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
于是,给两个儿子,每人10斤种子,让他们去找地方播种。小儿子过了两天,垂头丧气回来了,地主赶紧问:种在哪里了?种的怎么样?小儿子说:没有锄头,你让我怎么种?
是啊,没有工具,怎么种呢?
可是,这问题很难解决吗?假如家里只有一把锄头,被老大捷足先登拿走了,可以两个人合作啊,一个人挖坑,一个人丢种子。也可以,等老大种完,自己再种。
去邻居家里借。既然都是农民,工具总有家庭有。叫一句“婶子”“大娘”,借你家的锄头用一下。这种事不是很难吧?
自己制作一个工具。古代人,哪里有工具?从“磨制石器到“打制石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我们的先民在工具上不断探索改进,可惜,地主家的傻儿子没有学会。
学习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让学生学习,没有教会他主动学习的方法,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让学生回家读书,总有学生说,读什么?怎么读?书在哪里?
没有学习方法,不会主动学习。这就是差别,是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区别,书在哪里?“输就输在这里”。莫言先生家里没有书,靠给人家推磨换书看,推十圈,读一页。有时候去向哥哥、向同学借书。跑十几里路去听说书人说书,然后再讲给母亲听。著名的“费曼学习法”,不就是这样吗?把自己学会的知识,再讲给同伴、讲给父母、讲给其他人听。
我刚上初一时,学习英语就是学不会,记不住单词拼读,苦恼,灰心丧气。
父亲让我每天晚上教会他三个单词,我就在放学路上,看着手上的单词,一边又一边读,回到家迫不及待的教父亲学习。我一边趴在凳子上写着作业,一边领读,父亲一边编着苇席,一边读英语单词。从此,我不再感觉英语难学了。
有不少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归根到底,是不会学习,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
魏书生老师,非常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他倡导的“七个一分钟”:
1.每天都要做家务劳动,至少一分钟。(做家务,不仅培养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统筹方法。)
2.每天写一篇日记,至少一分钟。(让学生学会反思和计划)
3.每天唱军歌、唱校园歌曲、唱好歌,至少一分钟。(好的歌词也是语文学习资料,还能鼓舞士气)
4.每天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踏步,至少一分钟。(提升精气神)
5.每天练一分钟注意力。(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效率的关键)
6.每天练一分钟演讲。(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7.每天带中外名著或名人传记上学,至少读一分钟。(树立榜样,激发学习动力)
很多老师不归纳学习方法,培养的学生就像地主家的“傻儿子”,没有掌握学习的工具,随意才会对学习无所适从。大家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欢迎留言给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