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蒋方舟的作品读得不多,也就谈不上了解。因此对她更谈不评价了。
但是有人可能一直在关注她以及她的作品,对她也有一定的研究吧。
下面这个评价是一位友友写的,我觉得很好,就引用过来。
在较为有限的了解下,蒋方舟符合我对一个年轻女作家的想象。
看到了很多批评,是因为她没能达到部分读者的心理预期。顶着天才少女的光环破格进入清华,成为新周报副主编,年近30却没能展现出想象中深厚的笔力和驾驭长篇小说的掌控力。
如果她一向运气平平,大家大概会赞美她的冷静
审视和旁证博引的知识储存。但是“7岁写作,9岁出书”这个光环,让人瞬间苛刻严厉了许多。年少成名的运气和才华加身,也是一个不经意背负无限期许的过程,正因如此,如今仅靠杂文、日记和游记是满足不了部分读者的。
其实也不苛刻,毕竟被捧到一定位置的人,都会被人紧紧盯着对吧?大家都在看你有没有辜负这个位置的资源。有幸得到资源的人如果流落出一丝丝不匹配的迹象,人群就会散发出或压抑或明显的失望和愤怒。“才不配位”是各路评论家能发泄羡慕嫉妒和不满失望的最佳说辞。
她似是很明白也很惶恐“天才少女的陨落”这样的论断,所以一直非常努力。
我对这样的人实在是讨厌不起来。在这本《东京一年》里,她有许多次被诟病“掉书袋”。不是写东京一年吗?这样的读书笔记,在京东办公室一年坐着也能写啊。
但她真的读了很多书,也小心翼翼的爱惜着自己的羽毛,同时很坦荡的说“自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作家”。
我觉得不要讨论写作才华的问题了。她笔下是言之有物,是眼光独到,是有女作家的那份细腻和张力在的。如果一定要比较,最近她举报性侵的文学流氓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逝去的台湾作家林奕含。当初看她生前最后一次访谈的时候,实在惊讶于她言谈间那份惊艳而克制的美。她在考虑措辞时表情非常认真,组合出来的语言既有逻辑又富美感,隐含着克制的愤怒和诘问,难掩如受惊般小鹿的不安,这一切合着她那泣血的文字,让人不得不想起别人对她写作才华的评论,“真是老天赏饭吃”。
但是这份戮心的文学流露,与被性侵的罪恶之花共生。蒋方舟也看过这本书。不知道这两个同样自我意识过强、过分自觉的人格有没有在一瞬间相遇呢?从经历上来说,蒋方舟也承认自己不曾饱经沧桑。经历过苦难的笔和顺风顺水的笔,滋味一定是不一样的。
只要作家是在挣扎抗争着的,那么她就是在成长的。至于她的成长速度,人群的期许是左右不了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区间里,以最合适的速度奋力走着。她美在并不顺从,美在还不断产生着新的欲望和好奇,又有一丝小性感,抛去眸子里微微的挫折感,捧着书永远是少女的样子。
我还算喜欢,也买她这本日记的账。但是书价定高了,没必要精装,价格68减一半还差不多。
除了书粉,这个价格本身对路人读者来说,容易造成不合算的观感。
经历过苦难的笔和顺风顺水的笔,滋味一定是不一样的。
对一个年轻作家不捧到天,不打到地,语言中肯,满怀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