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之《灯》(1924),作者王鲁彦。这是一篇百年前的作品。
故事以我的愤怒和绝望开篇。
我躺在母亲的怀里,愤懑地质问母亲为何要生下我,接着撕扯自己的衣服。
母亲只是脸色苍白,而后呜咽地回应,为了母亲,孩子......
风摇晃着枇杷树,雨滴在我心上。我看着母亲苍白的脸,消瘦如柴的颈。我喊道,让我死了罢。
母亲落泪,我看见母亲花白的头发,如丝一般地乱,如霜一样的白。
静寂!
我歇斯底里地喊道,我还了这颗心吧,开始撕扯衣服。
母亲极力按住我的手。
风摇晃着枇杷树,雨滴在我心上。我看着母亲苍白的脸,母亲如潮的泪,滴落下来。
泪滴进我的眼,汇成一条河。
我顺着泪河,进入母亲的眼,再进入她的心坎上。
我看见母亲的心,已枯萎了。我还了你的心吧!我取出了自己的心,融进母亲的心,母亲的心重新热血沸腾了。
我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我含着泪说,我愿意重新做人了。
母亲微笑了。心里充满了欢乐,眼里充满了希望。
墙壁上的灯,逐渐暗淡。
这是一篇诗化语言的短篇小说,是一篇充满深情和哲思的小说,儿子与母亲的情感交流融入文字,揭示我的个体和社会,以及人性与现实交融。
要剥离概括出来,或变幻一种说法,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概括出来也就完全失去了那种韵味。
从这篇短文,我觉得学习到一些。
语言诗化:
短文语言优美,具有诗意。如“风凄凄的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潇潇的滴在我心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很强。
意象反复:
小说中多个意象和场景的反复出现,如母亲的泪、窗外的树、潇潇的雨,“风摇晃着枇杷树,雨滴在我心上”,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魔幻现实主义:
我顺着母亲流淌的泪河,追溯而上,进入她的眼,再进入她的心,看见她的心早已枯萎。而后,将自己的心还给母亲。
这一超现实情节,展现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加深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灯,是沉默的见证者,见证了母子的互动,体现了理解和认同。结尾处,灯光暗淡,象征我眼中的希望消逝。
心,是母爱和牺牲。我与母亲心的互换,又是重生。
母亲的头发,如丝乱,如霜白。母亲的脖颈,瘦如柴。为了孩子操劳的母亲,早已憔悴至极,已然枯萎。
母亲的泪,淌下汇成河,连接了母子。
人物塑造:
短文中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母亲的形象,既有外在的描写,如“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也有内心情感的深刻刻画,和难舍难分的动作描写。
总的来说,短文故事的情感深刻,语言富有诗意,通过超现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传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