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粗略的把《道德经》看了一遍,不求甚解,依靠查阅译文,对里面的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就我个人粗线的理解,首先讲的是“道”,也就是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是主宰万物运行的最底层逻辑。然后是“德”,也就是在道面前,人应该如何自处。说白了就是要顺应自然,根据道来行事。
但所谓的“道”是天机,可不会那么容易就被人们所窥见,而且道的运行往往和物体表象相反,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发现的。所以,古往今来,能看清道,并走上正确道路的人凤毛麟角。尽管天地运行不停止,而其中的玄机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参透。
最近听到某位博主讲解道德经,谈到了一个问题,让我有些触动,说道德经通篇没有提过努力这个概念,老子的意思很明显了,何必去努力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呢?这和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而根据道德经的内容来分析,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努力的目的,是希望花更多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之所以要努力,说白了还是自己在这方面不擅长吧。这样做是希望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投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反而言之,这件事对于一个擅长的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是事,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天赋,完全不必花费多大精力,不必多么努力,也一样能最终达到目的。有人说:在天赋面前,努力一文不值。这句话过于极端了,努力当然能弥补不足,勤能补拙是应该的。但为什么不直接让擅长者来做,省去那些不必要的努力呢?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勤奋和努力是标配,不管怎么样都一定要努力去做一件事,要堆砌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去达成目的,那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所讲述的就是关于努力和执着的事情。
这样的精神固然是可贵的,我们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能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努力去做去改变,才创造出那么多人定胜天的奇迹。
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那么多的努力,就是在对抗人的天性,就是在与自然斗争,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消耗的东西。我们证明了自己的伟大,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而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倘若我们能看清楚“道”,懂得顺其自然,随着势而行事,那么,所付出的代价必然会更小。有大禹治水时的堵不如疏,有懂得根据规律行事的庖丁解牛。如果都这样,那么,真就不必那么努力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与其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做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倒不如找一件自己擅长的事做,有天赋的事情,不仅自己感兴趣愿意做,而且会在天赋的指引下,忘我的去做,做出成效。有了天赋和兴趣,无需对抗不适应,无需弥补自身不足,只是轻轻松松就能达到效果,而从业者也必定是行家里手。
其实这个社会最好的运行状态,我觉得应该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只不过,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谈何容易呢?相信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天才,只不过生活所迫,最终大多数人只能按照平凡人的生存方式去成长,而身上所带有的天赋,也会跟随成长的环境而被渐渐磨灭。我也许是个科学家的料,也可能擅长踢球,有成为国脚的可能性,但我所在的环境里,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培养环境,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足球场,这让我的这些天赋无法得到加强,无法在人群中崭露头角,最终就只能泯然众人。当然,这只是我的幻想,而这并不虚妄,相信被如此埋没的人比比皆是。
没有的天赋加持的他们,最终都走到了错误的行业,在不擅长的领域里,依靠自己的努力,咬紧牙关去拼搏,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巨大的损失,人是发展最大的财富,而把人放错了地方,如同是暴遣天物。
但人这一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应该就是:我是谁?多数人也穷其一生去回答。要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真正的自我。可多数人的回答并不完美,只是找到了一件必须依靠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得过且过罢了。
我终于找到了,其实努力没那么重要的,至少目光我们认为的重要吧。如果你说那些天才也是靠努力才能成功的,我想说,或许他们真没有多么努力,他们的专注和热情本就是天赋的一部分,可没有人会逼迫他们去努力如何,一切都是兴趣使然。
但是,我渐渐又明白了,还是要努力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即便是发现了,现实的要求,人就只能从事特定的行业,天赋注定要被埋没,那是没办法的事吧。
不过,话再说回来,最终我们还要追求不努力,不需要那么辛苦的将一件事完成,谁不愿意如此呢?那么,试着寻找不需要那么努力的方法,让自己要么少废了,要么感兴趣的去做,最终总能没那么辛苦就达到目的的。
其实,减小努力,降低投入的成本,让事情做到最好,才是我们要做的。而努力固然重要,却也应该是我们逐渐摈弃的东西。用今天的努力,去换取明天无需努力,倒也是件划算的事情,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