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洁儿自在,安心生活,过自在的人生。
读孔孟,入世正。精老庄,忘世豪。修禅佛,出世空。中国人的福分就在此,可入、可忘、可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可正、可忘、可空,无人能奈你何。
《黄帝内经》的《灵枢》上下册和《素问》上下册,最近录读完成了,要说有什么收获呢? 主要还是再一次看到自己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了,哪怕是一件比较看似比较枯燥的事情。
读古文的时候,需要人静下来,而人一旦身体静下来,反而更加清楚地觉察到思绪的沉浮。在浮躁和匆忙的生活中,人时常会拒绝让自己静下来,或许因为不想面对内心深处的混乱。所以,会拿起手机,刷个视频,购物消费,听首歌,听本书,总想用一样东西填充自处的空间。
所以,说服自己翻开黄帝内经,静下来去读,也是需要调动自律的神经的。在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有时读着读着,就莫名落泪了,在面对这本生命科学的书时,其实也在面对自己,看到了此时或曾经积压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等到一整套读下来后,比较明显的感受是内心的质地有了些变化。如果说原本是一块玻璃,外力一敲就碎,甚至自己会刻意给摔碎,碎了一地,然后不知所措。现在,好像加入了一些粘土,虽然还有破碎的时候,但是自己知道去修补,去重塑。
在《黄帝内经》之后,开始读老子《道德经》,在这之前,读完了四书,先了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最近还在看《孟子》。中国国学最美的是它有很丰富的内容,你需要看什么样的就可以选什么样的,随意切换,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思想也可以是灵动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方面的书,南怀瑾老先生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他对经典的解读被整理成了专门的书籍。比如,读者想了解孟子可看《孟子旁通》,想了解孔子可看《论语别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想了解庄子可看《庄子諵譁》等等。
而最近细读曲黎敏教授的书,读曲老师的书,感觉她对人生讲得很通透,而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有自己的经验和沉思。
其中,她对儒释道的思想,也有自己的解读,虽然没有单独的书籍讲解,但是在《生命沉思录》这本书里有些章节会涉及到,她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告诉读者,孔孟讲什么,佛家讲什么,道家讲什么,老子和庄子有什么区别等等,让读者从整体上去看这些思想,也就有了大体的思路。
曲老师在书里写道:老子、庄子非常不一样呢。老子的无情令人畏惧,那种冷,直入骨髓。庄子看似无情,实则大有情,那种热,能化坚冰,能使花开。把他们放在一起,就像画了个太极图,冷气热气都是气,但又不相杂揉,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又显现了圆融……
书中还有句话是:读孔孟,入世正。精老庄,忘世豪。修禅佛,出世空。中国人的福分就在此,可入、可忘、可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可正、可忘、可空,无人能奈你何。
是啊,可正,可妄,可空,这让我想起了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及“无可,无不可”。能做到如此这般,人怎么会不自在呢?
相比之下,现在人有时断章取义用片面的观点来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反而使让自己活得呆板了。
人们的痛苦通常也来源于为什么世界不是自己想的样子?为什么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人想要一件事情必须是,一定是这样的时候,烦恼就来了。
比如,关于伴侣关系,也许大多数人心里想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至少与另一半能互相照顾,相亲相爱,而在人间百态中有的夫妻就是吵吵闹闹过一辈子的。也许他人看不透这背后原理,貌似这就是他们此生选择的相处模式。
比如小时候,邻居有一对夫妻,他们信仰天主教,家里贴着十字架和圣母的画像,但是几乎每天都在吵架,而且经常在院子里互相指着对方骂,有时一天要吵好几次,我在家里经常会听到他们的吵架声。
透过窗户,看到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表情里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好像都恨不得对方立刻去死。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们中间,万一有一个人先离开了,是否另一个人就真的好过了。
就如现在的人的一些想法,两个人在一起如此吵闹,不如分开,但是分开了是不是就一定各自精彩了?
不料,后来那位妻子意外先得病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挺低落的,虽然在夫妻关系上,她和丈夫的关系很糟糕,但是她是我们的好邻居,为人热心,平时奶奶有身体不好的时候,她会经常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在帮助他人这方面,她实践了自己的信仰。
她去世后,她的丈夫经常自己很沉默地坐着,话也越来越少,在这之后不久,等我住校再回来时,又听到她的丈夫也离开了人世间,这让我很惊愕。
看来,妻子的离开并没有让他过得更好,那为何在活着的时候,要彼此如此恶意相对呢?每当想起来挺令人唏嘘的,或许,世上的事情都有命运的成分吧。
从《易经》里一阴一阳的道理,领悟到,看到有好的,也要想到有不好的,而不是一味只要求好,或只看到不好。
邻居这对夫妻,在生前没有达到和谐,但是在离开这件事上,也算是双双奔赴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都会按照人们自己的想法来,就像相恋的人在没有进入婚姻的时候,想象的是爱屋及乌,恩爱到老,却不会想到彼此可能会因为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家庭的关系而斤斤计较,互相磨灭耐心。
在现实中,美好的东西容易遭摧毁,而毁灭后能再生,是绝处逢生的力量。
这辈子,遇到什么样的缘分,自上天安排的部分,而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好好活着,好好把日子过下去。
在偶尔在不顺的时候,还有慈悲的圣人们给引路。对于外界的人事物,是否要入心,在大体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从刻板的执着中,回到灵活和变通,即可入世,可出世,可忘世。
不过,这些境界也非一日能到达,人们能感觉到,仅仅是入世,学问就不少。
圣人的道理,往深处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每天领悟一些,领悟多少算多少,总归是有益处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77d01550d654913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