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2)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3)
A:“不存在”不是“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不是“存在”?
(4)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5)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时”,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6)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7)
A:“X”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X”。怎么能说“X”是“不存在”。
(8)
A:“X”是“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怎么能说“X”是“存在”。
(9)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10)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不存在?
(11)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 不存在”?
(12)
A: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认为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我怎么证明“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
注:“X”可代入任何“词”或“句”。如果代入“物质”,则揭示“绝对唯心”存在“矛盾认知”。
(13)
A: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如果“篮子里不存在苹果”,我怎么知道“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
(14)
A: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篮子里也可能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篮子里也可能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也可能篮子里存在苹果”?
(15)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知道存在”,怎么可能“不存在”?
(16)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也可能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知道存在X”,怎么可能“不存在X”?
(17)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 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18)
A:我不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存在”,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19)
A:存在。对不对?
B:对。
A: 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知道存在”,怎么存在“存在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20)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知道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21)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存在X”,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
(22)
A: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
(23)
A:X不是Y。对不对?
B:对。
A: 存在“X不是Y”。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是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存在‘X是Y’”]?
(24)
A:X不是Y。对不对?
B:对。
A:是“X不是Y”。对不对?
B:对。
A: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是‘X是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是‘X是Y’”?
(25)
C对B说:你是B。对不对?
B说:对。
C说: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知道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如果不存在B,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
(26)
A:绝对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绝对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吗?
(27)
A:“对男人有性冲动的人”是“女人”吗?
B:是女人。
A:“长有阴茎的人”是“女人”吗?
B:不是女人。
A:“长有阴茎,又对男人有性冲动的人”,是女人吗?
B:不知道。
(28)
A:我清醒的时候,我会不会不知道我存在?
B:不会。
A:我知道一组号码,过了一天忘记了,我是不是不知道那组号码?
B:是。
A:我忘记了一组号码,过一天我又回忆起来了,我是不是知道那组号码?
B:是。
A: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不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了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不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了起来。我到底知不知道那组号码?
B:想不起来时不知道,想起来时知道。
A:我有时候能想起,有时候不能想起。我不去想号码的时候,我是不是不知道我能不能想起?
B:是。
A: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想起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我能想起但我却不知道我能想起?
B:是。
A:我清醒的时候,我不想“我是不是存在的时候”,我是不是有可能“不知道我存在”?
B:是。
(29)
A:先有“弹簧”还是先有“弹性”?
B:反问,“没有弹性”的物体有可能是“弹簧”吗?
注:实质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先有弹簧还是先有弹簧?”。关于“先有人(物质)还是先有精神(性质)”之类的问题同理。
(30)
A:手机是不是电影?
B:不是。
A:电影是不是手机?
B:不是。
A:我使用手机,一会儿没有手机便舒服程度下降,我是不是喜欢手机?
B:是。
A:我喜欢手机,我只使用手机看电影,如果手机不能播放电影,我便不喜欢手机。我喜欢的是电影还是手机?
B:电影。
A:没有手机是不是不能播放电影?
B:是。
A:没有手机是不是等于没有电影?
B:是。
A:我喜欢电影是不是等于喜欢手机?
B:是。
A:有手机是不是等于有电影?
B:是。
A:有电影是不是等于有手机?
B:是。
A:手机是不是等于电影?
B:是。
A:手机是不是电影?
(31)
常见认知误区:
(a) 不能定义,本身是一种定义。“定义”就是“不能定义”。
(b) A和B没有关系,本身是一种关系。“A和B的关系”是“没有关系”。
(c) 不能形容,本身是一种形容。“形容”就是“不能形容”。
(d) 错,本身可以是对的。“对某问题”的“正确的判断”是“错”。
(e) 对,本身可以是错的。“对某问题”判断为“对”是“错误的判断”。
(f) 没有感觉,本身是一种感觉。“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g) 没有答案,本身是一个答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h) “二加三”是“等于五”,这是基于“正确的数学运算性质”上的判断。但如果基于“视觉形态”或“空间位置”或“错误的数学运算性质”,则“二加三”不是“等于五”。
(i) “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
(j) “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
(k) “在吃饭的我”不是“非在吃饭的我”。
(l) 不信,本身是一种信,“信”的是“不信”才是“正确的”。
(m) 不知道,本身是知道,“知道”的是“不知道”。
(n) “测不准”本身就是“测得准”,“测得准”的“准”的结果是“测不准”。
(32)
悖论集结语:
(a) 没有性质是不存在的。但“某个性质是否存在或成立”,要看“基于哪个层面或哪个维度”或者说“从哪个角度看”。
(b) 悖论除了能揭示一些深刻问题外,在现实中,为了“简便高效地沟通”,一般默认采取“简略方法”进行沟通,其中会存在很多容易解释或解决的语义矛盾。虽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去理明,但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悖论产生的内在逻辑,当需要精确表达时,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