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对话悖论集

作者: 王程远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6:32 被阅读0次

(1)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2)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3)

A:“不存在”不是“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不是“存在”?

(4)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5)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时”,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6)

A:“存在”不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不存在’”,怎么能说“‘存在’不是‘不存在’”?

(7)

A:“X”是“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X”。怎么能说“X”是“不存在”。

(8)

A:“X”是“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怎么能说“X”是“存在”。

(9)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10)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不存在?

(11)

A: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 不存在”?

(12)

A: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认为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我怎么证明“我认为不存在X,就一定不存在X”?

注:“X”可代入任何“词”或“句”。如果代入“物质”,则揭示“绝对唯心”存在“矛盾认知”。

(13)

A: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如果“篮子里不存在苹果”,我怎么知道“我知道篮子里不存在苹果”?

(14)

A: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篮子里也可能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篮子里也可能存在苹果”。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篮子里存在苹果,也可能篮子里存在苹果”?

(15)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知道存在”,怎么可能“不存在”?

(16)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也可能不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知道存在X”,怎么可能“不存在X”?

(17)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 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18)

A:我不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存在”,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19)

A:存在。对不对?

B:对。

A: 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知道存在”,怎么存在“存在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20)

A: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我”知道存在。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我知道存在”,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存在我知道存在,也可能存在’”?

(21)

A: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对不对?

B:对。

A:如果“我不知道存在X”,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X也可能存在X”?

(22)

A: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存在Y,也可能不存在Y”。

(23)

A:X不是Y。对不对?

B:对。

A: 存在“X不是Y”。对不对?

B:对。

A: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我知道“不存在‘X是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X是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存在‘X是Y’”]?

(24)

A:X不是Y。对不对?

B:对。

A:是“X不是Y”。对不对?

B:对。

A: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我知道 我知道“不是‘X是Y’”。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是‘X是Y’”,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不是‘X是Y’”?

(25)

C对B说:你是B。对不对?

B说:对。

C说: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知道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我知道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对不对?

B说:对。

C说:如果不存在B,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存在B也可能存在B?

(26)

A:绝对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存在“绝对不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存在“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绝对“不存在”吗?

(27)

A:“对男人有性冲动的人”是“女人”吗?

B:是女人。

A:“长有阴茎的人”是“女人”吗?

B:不是女人。

A:“长有阴茎,又对男人有性冲动的人”,是女人吗?

B:不知道。

(28)

A:我清醒的时候,我会不会不知道我存在?

B:不会。

A:我知道一组号码,过了一天忘记了,我是不是不知道那组号码?

B:是。

A:我忘记了一组号码,过一天我又回忆起来了,我是不是知道那组号码?

B:是。

A: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不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了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不起来,又过了一天我又想了起来。我到底知不知道那组号码?

B:想不起来时不知道,想起来时知道。

A:我有时候能想起,有时候不能想起。我不去想号码的时候,我是不是不知道我能不能想起?

B:是。

A: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想起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我能想起但我却不知道我能想起?

B:是。

A:我清醒的时候,我不想“我是不是存在的时候”,我是不是有可能“不知道我存在”?

B:是。

(29)

A:先有“弹簧”还是先有“弹性”?

B:反问,“没有弹性”的物体有可能是“弹簧”吗?

注:实质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先有弹簧还是先有弹簧?”。关于“先有人(物质)还是先有精神(性质)”之类的问题同理。

(30)

A:手机是不是电影?

B:不是。

A:电影是不是手机?

B:不是。

A:我使用手机,一会儿没有手机便舒服程度下降,我是不是喜欢手机?

B:是。

A:我喜欢手机,我只使用手机看电影,如果手机不能播放电影,我便不喜欢手机。我喜欢的是电影还是手机?

B:电影。

A:没有手机是不是不能播放电影?

B:是。

A:没有手机是不是等于没有电影?

B:是。

A:我喜欢电影是不是等于喜欢手机?

B:是。

A:有手机是不是等于有电影?

B:是。

A:有电影是不是等于有手机?

B:是。

A:手机是不是等于电影?

B:是。

A:手机是不是电影?

(31)

常见认知误区:

(a) 不能定义,本身是一种定义。“定义”就是“不能定义”。

(b) A和B没有关系,本身是一种关系。“A和B的关系”是“没有关系”。

(c) 不能形容,本身是一种形容。“形容”就是“不能形容”。

(d) 错,本身可以是对的。“对某问题”的“正确的判断”是“错”。

(e) 对,本身可以是错的。“对某问题”判断为“对”是“错误的判断”。

(f) 没有感觉,本身是一种感觉。“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g) 没有答案,本身是一个答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h) “二加三”是“等于五”,这是基于“正确的数学运算性质”上的判断。但如果基于“视觉形态”或“空间位置”或“错误的数学运算性质”,则“二加三”不是“等于五”。

(i) “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

(j) “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

(k) “在吃饭的我”不是“非在吃饭的我”。

(l) 不信,本身是一种信,“信”的是“不信”才是“正确的”。

(m) 不知道,本身是知道,“知道”的是“不知道”。

(n) “测不准”本身就是“测得准”,“测得准”的“准”的结果是“测不准”。

(32)

悖论集结语:

(a) 没有性质是不存在的。但“某个性质是否存在或成立”,要看“基于哪个层面或哪个维度”或者说“从哪个角度看”。

(b) 悖论除了能揭示一些深刻问题外,在现实中,为了“简便高效地沟通”,一般默认采取“简略方法”进行沟通,其中会存在很多容易解释或解决的语义矛盾。虽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去理明,但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悖论产生的内在逻辑,当需要精确表达时,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相关文章

  • 八、对话悖论集

    (1) A:“不存在”存在。对不对 B:对。 A:如果“不存在”存在。怎么能说“不存在”? (2) A:不存在。对...

  • 《大学》第52课

    作者:陈婧 学习内容: 1,从人与人的对话和货品之间的交易中感受【道】。 【原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

  • 评论集(八)

    评论集(八) 作者:东华 32.以前觉得自己在家带娃,不能挣钱,心里空落落的,后来孩子上三年级了,出去在超市做灵活...

  • 三观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 国学经典《大学》四十九

    〔原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张居正讲解】言,是言语。悖,是违悖不顺理。货,是财货。...

  • 张居正讲解《大学》之第四十九章

    【原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张居正讲解】言,是言语。悖,是违悖不顺理。货,是财货。...

  • 这一刻我遁入空门 这一刻我祈求黎明 我大块朵颐,放纵自己; 我的乖戾流淌一地; 你说赞同我的一刻, 我已经准备好笑...

  • 虚无网海, 何处相逢, 得一话心人, 无需相知, 可否畅聊一朝一宿; 庸碌红尘, 谁人相悖, 失一知己友, 不求相...

  • 我们相对而立, 只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混沌的明净中, 樱树花瓣纷飞, 我的眼中有你。 你是光的影子, 是声的...

  • 大人们都喜欢可爱的小孩子 因为他们 天真 无邪 可长大以后的他们却不太喜欢自己 却仍然喜欢孩子 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对话悖论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sn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