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帝嬴政去世的前一年,出现了三件怪异事件。虽然说古代人信奉鬼神,经常会出现怪异事件,但是一年集中出现,也是极为诡异的。
这三个怪异事件分别是:“荧惑守心”、“陨石诅咒”和“玉石谶语”。这三个事件,与后世出现的怪异事件大多以报祥瑞不同,都在预示着统一十年的大秦天下,即将发生祸乱。
第一件怪事:荧惑守心
“荧惑”即是火星,火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心宿”在古代象征着天下之中,代表着皇室,心宿一代表太子,心宿二代表帝王。
“荧惑守心”的是代表“荧惑”的火星,移动到了“心宿”内,停留“帝星”心宿二的附近,与土星连城一线的神奇天象。
这种天象其实比较常见,基本上每隔三十年出现一次,但是这种天象出现总能带来一些灾难,不是应在皇帝身上,就是应在了大臣,或者百姓的身上。
宋景公的时候,出现了一次“荧惑守心”,景公十分担忧。司星子建议把灾祸转嫁给大臣、百姓,宋景公没有同意,以自己的仁德感化了上天。
汉成帝时期,也出现了“荧惑守心”,成帝以此问罪丞相,丞相被逼自杀,但汉成帝也于第二年暴毙。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魏文帝曹丕身上,出现“荧惑守心”后,不久曹丕去世。由此可见“荧惑守心”对皇帝来说都是个劫难啊!
据说面对这样的天象预警,始皇帝也在想办法化解,就有人建议他巡游天下,帝星不在中宫,就能躲避天降的灾害,这也是嬴政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的原因。
第二件怪事:陨石诅咒
“荧惑守心”出现不久,秦帝国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件怪事: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从《史记》中的这条记载来看,这件事充满了阴谋色彩,司马迁也认为是人为事件,所以说是“黔首或刻其石曰”,是人为刻上去的。
至于后面的,“尽取石旁居人诛之”,这个记载就很不理解了,司马迁都知道是人为的,秦始皇派出的调查人员肯定更加断定这一情况了。
那么稍微动点脑子,都不会把责任归到居住在周围的百姓头上吧!秦始皇作为完成大一统的雄主,这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吗?尽诛周围的百姓,就是为了泄愤吗?
这也完全不符合秦始皇的风格,他平时都明令禁止,下次触犯了才会杀人。
就像在咸阳总有歌谣流传:“阿房、阿房,亡始皇。”那咸阳有多少人得死呢!所以这段说法,个人认为杜撰的成分大,目的就在于塑造秦始皇的“暴君”形象。
最后是“因燔销其石”,可以看出是烧毁了这颗陨石,但是我们知道,陨石是经过与大气层的高温摩擦,坠落在地上。
一般陨石的成分和质地都比较稀少和奇特,用普通的火烧很难将其销毁。当然不排除古代人民有智慧将其处理掉,但是从整个事件的前后来看,太史公可能就把陨石当成了一块普通石头。
第三件怪事:“玉石谶语”
这一事件充满了浓浓的导演色彩,其实是两个串联在一起的事件。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乘龙舟游览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都快被刮翻了。
秦始皇匆忙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祈求神明镇压风浪,这一扔果然有效,风浪停住了,秦始皇得以顺利游览洞庭湖,从此传国玉玺遗失。
八年后的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帝巡游天下返回咸阳途中,在华阴平舒道,遇到一个老者,挡住了秦始皇巡游的车队。
使者上前询问,老者交出一块玉石,并说到:“今年祖龙死”。使者吓了一跳,待回过神来仔细询问时,老者已不知所踪。
使者将玉石交给秦始皇,皇帝也吓了一跳,猛然发现,这块玉石正是自己扔进洞庭湖的那块传国玉玺。
这些传言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很明显,“荧惑守心”和“陨石事件”,可能都是当时的天象显示。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透露出浓浓的人为阴谋。
陨石事件中出现的“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代表的是儒家士族的利益,秦始皇刚刚统一时,淳于越就提出分封天下,被李斯等人驳斥,秦始皇也没有同意。
而这次陨石事件,其实也未必就是诅咒秦朝灭亡,可能就是想借天意,胁迫皇帝进行分封。可能也有借“荧惑守心”事件,迫使始皇帝让步的意思。
但是秦始皇这种猛男,根本不为所动,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己的大一统功业。秦国实践多年法家治国理念,让秦始皇坚定地推进大一统理论。
而且这几个事件的记载也未必就是秦始皇在世时出现的,像这种喜欢借助诡异事件,给自己的言行附加天意。更像是汉朝以后的手段,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手段。
所以,秦末起义时,各路诸侯就喜欢杜撰或者自编自导一出灵异事件,为自己赋予神话色彩。那么他们在给已经过世的秦始皇,安排一些这样的桥段,恐怕也不足为奇了吧!
这些事件,都在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就是秦朝要完蛋了,这是天意,是老天爷要让秦朝灭亡。不是我们要反对它,我们只不过是顺应天意罢了。
其实这些事件被记录在《史记》中,恐怕太史公也没安好心,司马迁也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热衷者。他记录这些诅咒秦始皇的事件,可能也想警告汉武帝,看看你政哥的下场,你也好自为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