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考点1 实践与认识活动中的主题、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角度①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的特征: A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 自觉能动性(目的性)
C 社会历史性(随历史发展而发展)
3)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5)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角度②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
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角度③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历哪些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进行实际操作)
3)反馈和调节
角度④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4)虚拟实践
考点2 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2)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3)主体也可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4)一个人的认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2)时间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题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考点3 认识的本质
角度① 唯心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犯了什么错误
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两者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两者都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实践的第二性
角度② 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犯了什么错误
1)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
2)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角度③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观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考点4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角度①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A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
B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A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B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C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角度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相互交织、渗透:理性中渗透着感性因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角度③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
考点5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角度① 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哪些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1)指导作用 2)解释作用 3)预见作用
角度②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
1)动力作用 2)诱导作用 3)激发作用
角度③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考点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角度① 认识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1)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目的)
2)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检验发展)
角度② 认识进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 2)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2)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考点7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原理 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①认识过程有反复性
1)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3)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
②认识过程有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③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充满曲折但又永无止境的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考点8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
角度① 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
2)表现在: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角度②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角度③ 真理的具体性
1)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
2)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3)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4)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考点9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角度① 真理的绝对性(毋庸置疑)
1)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任何真理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3)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角度② 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角度③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依存、互相包含
3)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4)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6)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7)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考点10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真理由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②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
④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⑤要求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考点11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角度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角度②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1)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3)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考点1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角度① 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是什么
1)绝对性
2)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
角度② 实践检验真理的不确定性是什么
1)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考点13 价值评价
角度①哲学上说的价值是什么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客随主需)
角度② 价值评价的特点
1)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角度③ 价值评价的功能
1)精神驱动力量
2)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行为制约)
3)方向引导
角度④ 价值评价的正确标准
1)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
2)个人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3)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先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满足个人正当利益需要
角度⑤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与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
4)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考研Dog一枚
是分享也是记录
复习资料来自于
有道精品课-2019考研政治全程5班
考研路上一起努力^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