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动笔写影评了,本想看部喜剧开心一下,还是淘到了金子。好了装逼开始……
黄渤自导的这部作品,刚开始的节奏有些混乱,加上王宝强的"疯癫"人设,感觉只像一部普通的闹剧。
但故事进行到中后期,慢慢找回了节奏感,内核逐渐展现,人物形象也丰满了起来。
豆瓣评分七点多,个人觉得只要能引发些许思考,就不失为的好作品。不知为何,发现了这么一条逻辑:
只要新工具一出现,人性就开始堕落,且似乎构成了一种必然。
故事前后至少出现两次"文明进步"。第一次是交易和货币的出现,接着发生了人类内部的暴力;第二次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张艺兴的人格就开始"黑化"……

正如黄渤所说的"希望",人对理想的执着带来了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之后的文明,总会引起人内心的"恶"。
为什么会这样反复,甚至像极了一个"轮回"?
每次文明进步的表现,就是新工具的出现。不管是原始的棍棒和石子,还是今天的各种武器和核弹,运用这些工具的初衷是解决生存问题,但由于人们总是执拗于当下的利益,原来的工具最终构成了一种威胁。
如果把工具的概念"泛化",经济、科学和教育——即一切所谓的人类文明,都有了同样的属性。也许,这就是如哲学家王东岳所说,
"所谓的文明进步,是一个人类自我戕害的过程。"
人越是追求文明和进步,自己的"存在度"就越低。似乎听上去非常地反常识。
片子的整个故事除了文明演化的主线,还有舒淇和黄渤美好爱情的副线。爱情这个东西,个人的体验倒是不深,但总能从逻辑上推回来:
追求内在感觉和爱情,可能就是作为一个人最好的存在方式。
借用精神分析的话: 活在二元关系里,要远胜于一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简单来说,一元关系是与自己相处的关系,三元关系是与"外人"构建的关系,比如社会交际和利益纠葛。
而二元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相处模式,如在爱情中彼此坦诚相待,就是在与真实的"人"相处,而非把对方当做某种"工具"。否则,就是「我与它」的三元关系了。
回到故事,当身处荒岛的人们可能得救的时候,黄渤其实面临一个选择:
是留下来继续"称王",还是追求和舒淇的美好爱情。
开始他有些疑问,一旦大家都得救并且回到了真实的人类社会,他担心会失去这份爱情,导致其差点和张艺兴一起走上了"黑化之路"。
但终于还是为舒淇的真诚所打动,双方的爱情故事得以继续。
个人觉得,故事的结局不是取悦观众的鸡汤,而是可成立的、很实在的"逻辑": 黄渤真实的那个"希望",根本不是六千万的彩票,而是舒淇的一个眼神。

当我们追逐金钱和名利之时,别忘了当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忘初心",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更难能可贵的是,片子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即,何为虚何为实。
接触哲学之后,"真实还是幻觉"的问题就一直很受吸引。如果非有什么东西是真,个人会觉得,人对内在感觉和美好情感的向往,即为真。
也是这个想法,支撑着我看到了片子的最后。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品,的确有一些小的bug,但有这样的格调和内核,也应该列为年度国产最佳。
黄渤的确有当好导演的野心,"黑化"后的张艺兴演技也不错,只是宝强的人设和风格依旧。
另外,以前没发现舒淇这么好看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