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年那些事(二)

那些年那些事(二)

作者: 王宁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1-27 16:16 被阅读0次

文/王宁子

母亲刚开始经营布摊的时候,进布大多在咸阳,小本生意,品种也不多,除了的确良、棉布、中长以外,料子布很少。八十年代末,乾县三眼桥的布匹市场开始红火起来,虽说那个年代没有如今的信发达,但生意人总有生意人的拿法,不多久,当地卖布的商户都进军乾县。

跟着母亲去乾县进了一次布,十七岁那年冬天,就开始单枪匹马进货。凌晨五点钟起来,母亲已做好了荷包蛋。平时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鸡蛋,端起碗却没了胃口。母亲说,鸡蛋耐饥,赶紧吃。匆匆扒拉了几口,就吃不下了。把母亲缝制的钱袋绑在腰间,那一刻,像极了出征前的勇士。母亲不放心,要送我去南门口等车,被我笑着拒绝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字典里怎会有“怕”字?

带着母亲的千叮万嘱出门,风也暖了几分。腰间硬梆梆的钱袋象子弹袋一样,揣在裤兜的手时不时勾上去摸一下才心安。

行走在空荡荡的108国道,我就是我的王。农行门口的灯发出幽幽的光,在黑暗中,远远望去,心不免咯噔了一下。怕啥呢,每天经过几次,又不是没见过。给自己打足了气,脊梁骨上的寒气瞬间也没了。心中有太阳,无论在哪都是艳阳天。站在南门口跺着脚眼巴巴地瞅着远方,期待班车早点出现。

到了咸阳,天麻麻亮,马不停蹄赶乾县的班车。上车,看着窗外的一闪而过的村庄,想着要进的布。大冬天,忙了三季的庄稼人终于闲了,嫁女子的娶媳妇的,被面子、被里子、窗帘布、墙围子的布,都得多进一点。第一次进货,要货比三家要细心,每匹布得翻看仔细,以防脱版布。

清晨的乾县街头,弥漫着豆腐脑的香味,深吸一口气,鼻翼间满是熬制的香醋味儿,不由得让人口舌生津。忍着饿,快步向三眼桥走去,一家一家着价,挨家看。学生头娃娃脸,每走进一家,都会让店家眼前一愣。等到我说出行话,店家都会惊叹,哎呀,这娃,这么小就能替她爸妈dian(抗)钱了!

跑遍了整个市场,才决定在哪家进货。看我从兜里掏出皮尺,店家哈哈大笑,没看出,这女子是行家啊,放心放心,尺寸不会少!嘴上说着,却用身体阻止着我。看出猫腻,我也笑着说,咱豇豆一行茄子一行。谈好了价钱,背过身从腰袋里摸出钱,数了三遍,确认万无一失才递给店家。

布进的差不多了,赶紧留出饭钱和路费。约摸着剩下的钱还能进多少货,能不能把所需的布都进上,等到货进完,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攥着钱,却不敢多看一眼沿街的小吃店,怕店家热情的招呼声,怕店家失望的眼神。(未完)

相关文章

  • 那些年那些事(二)

    那些年那些事永远都萦绕心头,历历在目,总会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浮现在脑海。 忘不了儿时的...

  • 那些年,那些事(二)

    后来的后来,他毕业了,带有了我所有的阳光和忧愁,没有了他的学校,就像没有了文字的书籍一样,就摆在那儿,却毫无意义...

  • 那些年,那些事(二)

    又是一个疾风骤雨夜。 可怜的母亲又是一夜没合眼,稍稍懂事的小飞在炕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泥盆儿。外面的雨太大了,从房顶...

  • 那些年,那些事(二)

    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仿佛海滩上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贝壳,被生活不经意地串成一串串珍贵的项链;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仿佛乐...

  • 那些年,那些事(二)

    文|一凡 齐帆齐微课|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我却突然将商店兑了出去。朋友们都问我是不是疯了?我想说我没有疯,只是当时...

  • 那些年,那些事(二)

    贾月出生第三天,贾月的母亲秀莲就病了。病得很严重,每隔半小时会全身抽搐,口里有少量白沫吐出。贾庆忙请村里医生来看,...

  • 那些年,那些事(二)

    一场如丝的春雨 在空中飘来荡去的,一片一片的小草在妈妈的怀里渐渐醒来 ,轻轻的睁开惺忪的双眼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 那些年的那些事(二)

    历史总是相识的,人类总是健忘的,所以故事总是沿着相同的轨迹发展的。 古代先师们著书立说,试图给后人留下一点警示录。...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姚淑不解地要问母亲为何出来时,突然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走向她们,十分快速的说:“小陈!跟我来!”之后就向后面一栋四...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说起老院区和同事一起吃饭,突然一下子想起了刚上班那会儿一起过单身的那段时光。果然,人老了,就是爱怀旧。 老孙 第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那些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yl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