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顔渊第十二(下)

顔渊第十二(下)

作者: 叁参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07:50 被阅读0次

    人在做判断时,要不受私欲影响刚直地决断,谈何容易,子路即便面临生命之危,也能从容赴死救主,这样的忠与刚,无怪乎他在纷乱的争讼之间,可以明断,并使双方心服口服。此人称为大贤,可谓名符其实。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白话解释】

    孔子说:能用三言两语简短的判辞,就能把讼案判得公允,使原告、被告都心服口服,像这种明快的决断,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吧!

    子路不事先承诺,一经答应必不失信。或是子路许了诺言,便马上实践其诺。

    【章旨】

    此章言子路为人忠信,无欲则刚,故能断案如神。

    争讼中遇到明察秋毫的法官,例如狄仁杰、例如包青天,在今天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可是还有更上层的功夫,叫做使人无讼,谁能办得到呢?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听讼,我与别的法官一样,听取双方诉讼之辞,能明察秋毫,判定曲直,但与他们不同的是使人民没有争讼的事情发生。

    【章旨】

    为政者不在明察秋毫,善于听讼,而贵在能德化感人,消弥讼争。

    大家好,以下论语问题与大家交流:

    1.如何听讼才能明察秋毫?

    2.如何使人无讼?

    3.子路片言折狱,是可以听讼之人,但尚不能使人无讼,对吗?

    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听讼才能明察秋毫?

    要如子路那样公正无私欲,不偏袒,不先入为主,能站在诉讼双方角度考虑问题,能为双方着想,还要调查现场,询问有关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双方过去经历,凡事预则立,听讼前根据以上所得信息,先尽力推敲事情各种可能性,然后设计好所要问的问题层次,包括先问哪一方,问哪些问题,预设双方的回答,如果回答这样,那接下来再问什么,回答另一种,又如何回答,要问关键之处,从双方回答中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前后矛盾,还要多闻多见,从他人判案中学习累积经验,经历多了之后,敏感度会提高,听讼的本领就变强了。

    2.如何使人无讼?

    尧时,百姓作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社会一片祥和,好像不需要政府,舜用皋陶掌管刑狱而监狱长草。

    尧舜禹都能以身作则,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团队管理国家,使小人不得施展,他们好问好察迩言,懂得向他人请教,明察他人言语,在事理上通达,舜又示范以孝道,又隐恶扬善,经营淳厚的社会风气,尧舜禹又能执两用中,以中道智慧运用于世,通达是非、利弊、功过等两端,懂得长远经营,懂得和谐之道,有和的心态,和的作法,利他的能力学问,使百姓都能均等受教、发展,百姓与政府同舟共济,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发生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自然就无讼了。

    3.子路片言折狱,是可以听讼之人,但尚不能使人无讼,对吗?

    无讼要能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有中道的智慧传承,入世懂得用和,才能在两端知道的清清楚楚,作出正确的抉择,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子路最后死于卫乱,说明他并未通达两端。所以他虽然可以听讼,但不能无讼。

    以上拙见,还请老师及诸位善友批评指正。

    @蘇毅 谢谢您精彩深入的分析,以下与您交流:

    一、听讼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一句话说“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事件已经成为过去,剩下的是法庭上言论的攻防、证据的呈现、不知是真是假的回忆、有时还有双方当事人惊人的演技,要在这样的五里雾中找出真相,怎么样能找得到呢?听说雪庐老人过去对于读法律的学子们总是有特别的叮咛,真的是要特别谨慎的行业。

    所以如您所分析的内涵,除了法律专业之外,还要有人品、稳定的情绪、练达的人情,甚至对于表情态度、语言声调,要能够入微观察,这些都是避免误判的重要条件。

    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能民免而无耻,希望无讼,必须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

    三、子路片言可折狱,这是孔子对他处理诉讼能力的肯定,但并未否定子路治国使民无讼的能力,《四书改错》中还提出了几点子路能够使民无讼的理由,可以参考:

    1.孔子肯定子路为政的能力,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又说「千乘之国,可使治赋」,并以他为政事科的代表。

    2.子路治蒲,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孔子三称其善。

    3.子路率尔对曰其言不让该章,只是一时在言词上稍失逊让,孔子并未否定其能力。

    此外仲由负米如此孝顺,他又刚直、信实、忠心、乐于分享,如是来看,子路不也应有导正风气使民无讼的能力吗?

    事业有成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永不懈怠,治家、为官也是如此。「无倦」二字,道尽了世上没有侥幸的成功。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白话解释】

    子张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倦怠。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倦怠。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没有倦怠。居家居官,都要办事,无论办任何事,自始自终,都要把心放在当中,不能偏私,这就是忠。

    【章旨】

    孔子指示子张,为政之道,勤政、爱民不偏私而已。

    儒家的学问从来不希望学者只是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让书本与生活脱了节。广博的学习还要内化,并且透过礼节,将所学落实在待人处事之中。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字词解释】

    弗畔:不违道。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对于经学须广博的听闻学习,将经学内化。推展大道时要依礼而行,礼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作法,使所作所为能合乎人情,就可以不会违背正道了。

    【章旨】

    孔子教人品学兼修,才不至于背离做人的道理。

    嫉妒心往往伤人又伤己,看到别人的盛况,内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不仅失去了与高手合作向高手学习的机会,甚至陷害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治疗嫉妒心有一帖良药,那就是「成人之美」。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君子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妒嫉,甚而诋毁,见人作恶事便赞成,甚至帮助。小人的居心与行为乃天理所不容。

    【章旨】

    君子乐于助人为善,小人适得其反。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解释】

    鲁国执政上卿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把政治办好?孔子回答:政治的政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中正无私,你是鲁国的上卿,像你这样的大官,只要行得正,处处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来领导民众,那么底下的人谁还敢不归于中正呢?

    【章旨】

    此章言为政在乎修己,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看似复杂的事情,有时候问题就出在于最根本的地方,季康子家族把持鲁国国政,众所瞩目,上梁不正,下梁怎能不歪呢?

    大家好,今明两章都是讲季康子,以下论语问题与大家交流:

    1.季康子是谁?跟孔子有什么关系?

    2.季康子帥以正,要有哪些条件才能真的让整个国家都正?

    3.以季康子来説,如何做才叫做不欲?

    今天分享《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十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白话解释】

    季康子忧虑国中多盗贼,请教于孔子。孔子回答:像你这样的大官,能居于高位而清正不贪,使民生各得其所,纵使你奖赏人民为盗,人民也会知道羞耻而不盗窃。

    【章旨】

    此章言为政者若无私欲,则百姓以窃盗为耻。

    稍微读几章《论语》,不难发现孔子对国君的劝谏,或者对为官弟子们的教导,都是以民为本的的政治思想。

    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在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险恶,孔子讲这样的话会不会惹来杀身之祸,或者是障碍他的教学?

    2、对季孙大夫讲这些话,他听不进去不是没有用吗? 事后证明也是没有用不是吗?

    3、治国千头万绪,难道只系乎为政者的不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顔渊第十二(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zl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