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到了一件事,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漫画《父与子》。
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儿子和小伙伴打架后,找父亲哭诉,父亲气愤地拉着儿子去找对方家长理论。正好碰上对方的父亲也正怒气冲冲地拉着儿子赶来。两位父亲越吵越凶,扭打在一起,而当爸爸们激战的时候,两个小朋友已经和好如初,又在一起玩游戏了。这场景,够尴尬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7947/9728cf53c788ce28.jpeg)
其实,有时候,孩子找家长哭诉,其背后的真实需求并非要家长出头、解决冲突。孩子仅仅是需要诉说他此刻的内心感受,父母只要倾听,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便瞬间自愈了。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他们就是这样,一会儿跟这个玩,一会儿跟那个玩。对于一般的小打小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结果往往比大人的干预来得更好。先不要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所谓规则去评判和教育--
是谁抢了谁的?
谁先动手打的?
打人是不对的!
被打了?必须打回去!不要怕......
作为成人要知道,遇到事,我们是处理事情的,而不是要处理人的。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一年级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了路旁停的一辆小轿车上。小轿车上的司机探出头说:“你是怎么走路的?”小孩本来撞一下就害怕,这样被大声呵斥一下更害怕了,找到爸爸说了这件事,结果爸爸特别生气,就要去找司机。最后被劝了一下,带着孩子走了。其实,司机作为成人,这样呵斥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对,但爸爸刚开始也有些情绪失控,应该先看看自己孩子身体有没有问题,再告诉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不要伤着自己。如果孩子没有伤,就不要找司机计较了。因为我们要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两个十来岁的女生闹矛盾了,一个女生说话比较冲,另一个受了委屈。旁边还有孩子说:“以后跟着我,我保护你!”当孩子把这些话说给家长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安抚情绪,找老师,找在场的同学问明情况。如果事情较大,可以找老师、对方家长解决,如果就是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让他们自己解决就可以了。当天,一家长特别气愤,觉得孩子遇到的是校园外欺凌事件,一定要给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结果,第二天,几个孩子笑着找老师说:“他们已经和好!”我觉得家长关心孩子是对的,但一定要情绪稳,要多方面了解,多引导,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是他们在不停地探索中,犯错中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同孩子小时候总要经历几次摔跤才会学会走路,总要多呛几口水才能学会游泳,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一个耐心的旁观者,静待花开。希望他们既不要目中无人、横行霸道,更不要丧失自信、畏首畏尾。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且行且修,让我们一路同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