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但善不是水,只是和水相似,相似的是什么呢?
水乘在器皿之中,水,是所乘事物的本质,方圆,则是此时的外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方圆不只是说方和圆二种形状,而是代指了所有形状。万物之形,不离方圆,非曲即直。水是无形之物,却有无数种形状,无形的是本质,万形的是表象。水无形而万形,其质一也。
上善或者说至善(接下来统称为至善)也是如此,至善作为最高的概念,是无法准确描述出来的,但有着各种具体的善行,善行不是至善,是至善的表象。至善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好的东西,又不是这些东西,更不是这些东西的简单想加,而是其背后的那个普遍的本质。这是至善和水相似的地方。所以上善若水,可纳万物。
虽然说,至善是不能说清楚的,但我们还是尝试去解释,去说他。至善是最好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有的时候称之为道,有的人叫他理,也有人说是空,甚至也有人说上帝就是至善。虽然有这么多种说法,但这只是名字的差异,本质都是那个不可说的最高的东西,只是所观察的角度的不同罢了。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任方圆,作为一个比喻,试图借此去说那不可说之物。问题便产生了。不可说的至善存在吗?如何确定其存在?既然不可说,我们又是如何把握到这句话的意义的?
这三个问题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这正是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别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
至善的存在只能诉诸信仰,我们相信至善存在,在这充满矛盾、痛苦、悲哀的世界坚守内心,寻得救赎;至善的认识只能通过情感,而把理性隔绝在外,因为至善已然是超验之物,不受经验的规律束缚。至善虽然不能通过语言说尽,无论你如何分析“上善若水”也不能真的把握什么是至善,而只是把握了一堆空洞的概念,但是我们却已经在生存的体会中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通过体验和想象力,通过天才的感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正是如此,当我们看见“上善若水任方圆”这句话才会感到如此亲切和美好,那里面有我们的信仰和情感,是我们爱着、活着的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