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妈妈经常抱怨:
我早早起床,一边收拾床铺,一边准备早餐,同时一遍一遍叫孩子起床。一天就这样从忙乱中开始,但孩子不知被叫了多少遍,还是不动弹,最后才磨磨蹭蹭地起床,穿衣服,洗脸,不情愿地吃饭。
我只能一边干活,一边教育孩子:“看看你,总是这么没有条理,乱七八糟的,不知道收拾,怎么说也不听。能不能早点起床,时间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一早上的嘚啵嘚啵,开启了一家人的一天。
看着一脸木然的孩子,问他:“妈妈说的话,听到了没有?”
孩子却答:“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可以看到,这时的孩子已经对父母的唠叨形成了免疫力,父母的话对孩子不再起作用。
唠叨,就是说话啰嗦,不简洁,对同样一件事反复说个不停。这样的重复在教育小婴儿的过程中,还可以接受。因为这时孩子记忆力不足,大脑高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许多信息被遗忘。多对孩子进行重复是有一定价值的,许多父母也能耐心地“絮絮叨叨”。但当孩子慢慢长大,出现自我意识之后,再这样做就不合适了。
父母不能为了加深孩子的记忆,就重复、唠叨,其实这样做的弊大于利。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认为只要多说几次,孩子总会听进去。实际上,重复和效果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没完没了的重复是接近无效的,甚至会出现反作用。
孩子还小时,对于父母非常信任,相信父母说的话。但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我意识,不再唯父母是从。这时,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很烦,甚至产生“听觉免疫”,对父母的话听而不闻。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继续喋喋不休,那么孩子可能更反感,变得更“不听话”。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不停,不仅不能起到正面效果,相反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当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先静下心来,不要以为反复说教能解决问题,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先看到人,再针对情况把问题简单清晰说出来。
要知道,只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重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对唠叨构筑起一堵厚厚的墙,再好的教育内容也会被挡在墙外。
每个人,包括成人,更包括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父母唠叨得越多,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越强烈,孩子没有改变,父母的唠叨更多,如此一来,就变成了越唠叨越无效,越无效越唠叨的恶性循环当中。
不停的催促,反复的唠叨,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可怕的一个错误。孩子听多了,不仅会烦,还会产生免疫,更可能会反感。
为了不让唠叨破坏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要从此刻开始:
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平时对孩子唠叨得太多。同样的话,不管多好,听得多了,也会厌烦,何况父母的唠叨一般是带有批评性质的话语,更会让孩子厌烦,甚至抵触。
多花时间了解孩子,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了解孩子,从孩子出发,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让自己的话语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先要静下来思考,再有针对性地明确提出,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要翻旧账,把所有能想到的孩子的问题都絮叨个不停。
要知道,唠叨不仅不会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有很多负面效应。一个在反复唠叨中长大的孩子,整天面对同样的刺激,会逐渐养成心理惰性,更习惯于听不见外界的刺激。所以,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减少唠叨,让自己的话更好被孩子听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