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作的人,往往思考能力较强;持续写作的人,容易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写出一定影响力的人,通常有着丰厚的金钱回报……
写作很重要,人人都应学。是的,这毋庸置疑。可是,初学写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来了:写作这种威力巨大的能力,能靠学习获得吗?
无谓争论,可以休矣
对于“写作是否可以学”,很多人会说: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可以学!大学里,有高大上的写作班;互联网上,有火爆的写作训练营;市面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指导书籍……这不都说明写作可以教、可以学吗?
可是,反驳者也会立马站出来:写作需要天赋、才华、灵感和机遇,这些根本学不来。那些可以传授的写作技巧,实际并无太大的用处。就连大文豪鲁迅也认为,所谓的创作秘诀,其实是骗人的,否则“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令人蒙圈的问题。以上两种声音,貌似都有道理。
可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写作是否可以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漏洞的问题。要知道,写作和考试分数一样,起码可分为三个层级:不合格、合格、优秀。每一个层级的写作难题,其实对应着不同的答案。
合格级的写作,关乎规矩、知识,当然可以学;优秀级的写作,关乎巧拙、悟性,确实很难学。“先规矩而后巧”、“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因此,写作新手根本不必纠结“写作是否可以学”,而应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学会写出合格级文章”上。
也就是说,写作的入门技能,人人皆可习得。新手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确方法,努力“得其门而入”。
入门过程,一定要快
那么,怎样才算入了写作的门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衡量写作水平,没有绝对标准。因此,写作入门的参照点,不是作品,而是状态。
入了门的写作者,至少有三个共同之处: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根本停不下来;找到了专注的领域,不再东一葫芦西一瓢;只看重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进入写作入门状态的过程,一定要快。因为入不了门,尝不到甜头,不但难以形成正反馈,还容易产生沮丧感、挫败感。时间一长,写作激情会逐渐消退,甚至磨灭……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从18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到现在笔耕不辍,一晃又快18年了。可是,让我直冒冷汗的是,除了在报社工作时写了大量新闻稿,根本没有养成主动写作、持续写作的习惯,当然也找不到一篇真正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回首写作经历,心中满满的都是泪。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己不够勤奋吗?是自己非常笨吗?好像是。但又觉得,对自己过于苛刻,除了加大心理阴影面积外,没有实际意义。还好,最终有了勇气,接受了一个事实:写了18年,自己还是个门外汉。
因此,当我被李笑来所说的“入门不仅要快,还要特别快,否则永远在门外徘徊”戳中泪点后,就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这个观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写作新手快速入门、少走弯路。
说到快速入门,有人一定会充满鄙视甚至义愤填庸地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到处都是庸俗的速成术,太荒唐了!
请注意,不要混淆概念。我说的是快速入门,而指责者说的是速成,也就是快速成功。入门和成功,是两码事。没错,写作不可能快速成功。但是,写作入门的过程,为何不能快一点呢?
练好套路,少走弯路
写作不可速成,但入门必须快。然后呢?有没有靠谱的入门方法呢?
当然有。李笑来总结了一个适用所有技能的入门方法:掌握最少必要知识,然后马上行动!
“最少必要知识”是李笑来自创的一个概念,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知识、底层规律、基本原理……
叫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搞明白它的威力:这种知识具有“简单易记”而又“至关重要”的特性,对其充分领悟后,大脑中会形成长期记忆和神经回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可条件反射般地调用出来。
例如,现在几乎人人都爱摄影。拿起手机一点,瞬间就有作品,成就感来得多容易啊!
可是,我敢打赌,有相当多的人压根儿就不知道摄影的最少必要知识:光线和构图。于是,他们只会把屏幕对着前方,然后咔嚓一下。结果就是,他们即使拍了成千上万张照片,也还是一个摄影门外汉。
而一个理解了光线和构图的手机摄影爱好者,即使水平非常一般,也会在举起手机时不由自主地考虑:光线好不好、构图稳不稳……拍了一段时间后,他会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套路,如构图中的三分法、对称法、层次法等。然后,他就真的入了门……
有人看到这里,会不屑一顾:入门的门槛,哪有这么低,忽悠谁呢?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滑稽: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视而不见。
其实,这套快速入门法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
美国畅销书《学习之道》(与《刻意练习》一书同时进入中国,但却被严重低估了)中,有个“知识组块化”理论:将知识碎片打包、封装成一个个组块后,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和调用速度。新手和高手的差异,就在于知识组块的大小和数量。
知识组块,也就是大脑中的思维框架,更通俗地说,就是处理问题的“套路”。而依据最少必要知识提炼的知识组块,就是最常用的“高频套路”。因此,最靠谱的快速入门法,就是找对、练好高频套路。
请注意,在互联网上,套路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往往和骗术联系在一起。而本文中的套路,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不含任何贬义色彩。
那么,回到“写作新手快速入门”这件事儿上,我们只需要关注两个焦点就可以了:“最少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什么?“高频写作套路”该怎么练?
最少必要的写作知识,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把有价值的内容以诱人而轻巧的方式持续分享给读者。
重要的话,必须重复一遍,注意断句:(把有价值的内容)(以诱人而轻巧的方式)(持续分享给)(读者)。
对照这句话,你马上会发现,有大批大批的写作爱好者(包括我自己),根本就没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因而始终蹒跚在写作弯路上:
缺乏读者意识,不注重内容的价值含量,所写作品实用功能不强、审美趣味不多;
好不容易写出有点价值的作品,但却不注重形式,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好不容易吸引了几个读者,但却不注重阅读体验,让读者感到沉闷、费劲儿;
好不容易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但却没有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远离这些弯路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最少必要的写作知识出发,盯住高频写作套路,进行大量重复练习。
那么,高频写作套路又有哪些呢?我这个“负面经验丰富”的写作门外汉,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入门愿望比大多数新手都更为迫切。因此,在参考一些写作指导书籍后,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梳理出了“九大高频套路”:
描绘细节的套路、打磨比喻的套路、讲好故事的套路;
搜集例子的套路、创设类比的套路、理清逻辑的套路;
模仿式写作套路、卡片式写作套路、雪花式写作套路。
前三个套路,主要针对叙事型写作;中间三个套路,主要针对论述型写作(至于已经过时的抒情型写作,新手就别再为之浪费精力了);最后三个套路,是关于写作训练方法的。
只知道这些套路的名称,没有任何用处。只有搞清每个套路背后的原理,掌握具体可行的操练方法,进而练好“子套路”,才能真正实现快速入门。随后,我将分篇阐述,逐个击破。
以上就是“写作新手快速入门法”的基本框架。《道德经》中有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套以“最少必要知识”和“高频套路”为支撑的方法,不正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一脉相承吗?
最后,来听听练武之人的两个忠告:第一,套路可速成,内功需苦练!第二,不要鄙视套路,套路就是基本功。不按套路出招,拿根树枝横扫天下,那是顶级高手的境界,初学者还是好好练套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