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均衡态与非现实假设

均衡态与非现实假设

作者: 湖北立春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09:41 被阅读0次

    立春《先验演绎经济学教程》理论篇之《生产理论》章节摘抄

    一、非现实假设的两种对待

    分析货币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活动,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任务,我们需要借助一种思想建构性的分析工具,才能对生产活动中诸多事物的规律给予清晰、简明的揭示。比如对价格的决定、要素的回报和配置,以及资本结构的形成等等。

    这一建构性分析工具就是假想中的均匀轮转状态的经济体系。我们的构建如下:真实世界中的行动总是持续变动的,个人的价值表、技术思路、以及可得的手段与资源情况始终在变动,这些变动不停地把经济活动走势推向不同的方向。价值表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就会从一种物品转移到另一种物品。技术思路会发生变化,要素就能够以不同方式使用。两种类型的变化都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时间偏好的变化会对利率与资本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还在于:在任意变化的影响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之前,其他的变化就开始介入了。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严格演绎的推理方法来考察,假如没有新的变化介入会发生什么状况。换句话说,假如价值表、技术思路和给定的资源保持不变会发生什么状况?那时的价格、生产及两者间的关系会是怎样?假如评值、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系统就会趋于均匀轮转的状态,即同样的活动趋向于以同样的模式不断地重复下去。每一种物品的生产速度保持不变,所有的价格保持不变,总人口保持不变。等等。因此,假如评值、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我们就会面临两种相继的状态:

    (a)通往不变的、均匀轮转经济状态的过渡期;

    (b)均匀轮转经济状态本身不变的循环。

    后一阶段就是最终的均衡状态。这与每天市场上由供求相交所确定的均衡价格是有区别的,最终均衡状态是经济始终趋向于逼近的状态。假如我们的给定条件评值、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经济体系会朝向最终的均衡位置运动,并以之为终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给定条件是始终在变动的,因此在达到最终的均衡点之前,经济运动必定要改变方向,朝着其他的最终均衡位置运动。

    因此,最终的均衡位置始终是在变动的,所以最终的均衡位置在现实中一个都不会到达。但是我们一定要揭示出重要的一点是:市场运行状态中并非是不存在均衡点,而是有无数个均衡点,在尚未到达之前就已经变动了。即便在现实经验世界中永远不会实现到达均衡点之后的均匀轮转状态,但认识到它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这就像是一只狗在追一只机器兔子的游戏一样,由于认识到了兔子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认识到狗的奔跑意义,同时也就能够预判狗的移动方向。在现象这个层面上,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是如此地错综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通过肤浅的表面观察得出一个持续变动的世界里的要素的价格与收入。而理论工具的功能就是为我们提供各种适用的揭示方法。均匀轮转态方法就是凝固某个时刻的某个状态,让这个时刻的均衡点固定下来,让这个时刻给定的条件充分发挥其影响,在这个位置上,基于给定的真实存在的价值表,所有人都到达了现有技术与资源条件下自己价值表上的最高位置。这样要素价格与收入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就看得清楚了。

    也许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我们的方法论是反对经济学结论中的各种不现实与反现实的假设的,那么为什么要允许使用均衡点或均匀轮转态这种“不现实的”概念呢?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辨析出结论中的不现实假设与分析中的不现实假设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虽然都是不现实假设,由于使用它的目的不同,这种假设的语义性质就不同。任何命题结论中的不现实假设,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事实前提而使用的,直接决定着结论的正误;而分析方法中的不现实假设仅仅是利用它“在非经验世界中存在”这一性质帮助分析,以隔离一些暂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最终给出的经验世界中的结论时,这个假设已经被抛弃了,否定了。例如新古典理论中的“完全竞争”概念,在今天的著作中是如此地流行,就是基于不真实的前提。而且依据这些不真实的前提所得出的理论却不加怀疑地被运用于真实世界。“无差异类别”与无限小步骤的概念是错误假定的又一例证,这些假定被作为高度复杂的理论结构的基础。然而,均匀轮转经济态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是被谨慎使用的,它从来不会作为对经验世界所作的结论中,当作前提来使用。

    在运用均匀轮转态这个概念时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就是忘记了它是一个纯粹静止的概念,本质上是不涉及时间的。太多的学者察觉到了在均匀轮转态的经济体系中企业家利润和亏损会归于零,但他们却错误地推论道这应该是市场上任何正常活动的常态。这几乎是对市场最大的误解或者是对均衡概念最大的误用。

    二、均衡分析与数学工具

    在人的行动科学中,数学分析工具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因为数学工具的使用需要有太多的前提条件,而这些不现实或反现实的僵死的前提条件,在人的行动世界里不存在、不成立。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家视为不证自明的理性假设,以及隐藏在表述意思中的“理性的一致性”假设。假如一个行为者更喜欢A而不是B,更喜欢B而不是C,但只要他简单地改变想法,他随时会更喜欢C而不是A。理性假设混淆了“不变性”与“连贯性”这两个概念。

    在人的行动科学中,函数这一数学概念的使用尤其不适当。一方面,行动本身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函数,因为函数意味着确定的、唯一的、机械的被动规律。另一方面,数学联立方程式强调的是互为因果,互相决定,而在人的行动中已知构成原因的行动动力是单向决定其结果。在均匀轮转经济态的概念上,数理经济学家的错误在于把它当作是现实存在的甚至是理想的状况,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分析市场及参与者活动的思维概念罢了。它之所以必不可缺,是因为它是行动与交换的终点,尽管这个终点是始终变化的。然而市场给定条件不可能保持不变那么久以使得均匀轮转经济状态出现。我们无法逻辑一致地构想出一个无变动或确定的,从而没有行动的状态。

    对均衡状态及其条件的分析太适合应用数学工具了。数学是基于等式的,而等式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这些数学程序本身是不重要的,因为它们并没有建立起因果关系。它们在物理学中是重要的,因为物理学是通过对物质微粒来研究运动规律的,而这些微粒我们必须认为是无动机的,按照一定的可观察的、精确的定量规律而运动。在阐释这些变量间的规律以及在形成对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解释时,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人的行动中,情况虽不是彻底相反至少也是完全不同的。在物理学中,因果关系只能被当做是假设性的,且之后需要通过相关的精确可观察到的规律性来近似验证的;而在行动学中,我们清楚地知道起作用的是成因力量。成因力量就是人的行动由某些目的所指引、有动机、有意图的行为。这种行动的普遍特性是可以被逻辑分析的。我们并不研究变量之间函数的数量关系,而是研究人的理性和意志所引导的特定行动,而这并不是被决定的,或者说不能归因于外在力量的。此外,由于人的行动的给定条件一直在变动,所以在人类历史中不存在精确的数量关系,对历史不同时期都有效的固定数量关系并不存在。人的行动中唯一的自然的规律就是从行动学和经济学中推导出来的规律,行动这个事实,运用手段达到目的,时间偏好和边际效用递减等等,它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因此,在那些无动机变量之间存在着的固定数量关系领域中,数学等式是合适且有用的,但它们在行动学与经济学中却非常地不适当。在后一领域,对行动及其经由时间的过程进行文字、逻辑的分析才是适当的方法。“数理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试图运用等式的方法描绘最终的均衡状态,然而这些等式最多只不过是在描述这一均衡状态而已。

    本质上,在数学均衡理论的核心,有一根深蒂固的,多少已经被伪装了的幻象,也就是他们在同时发生的方程组中,把在因果序列上发生的非同时的数值都结合到了一起,好像这些是在同一时刻一起存在的一样。在静态方法中,事件的状态被同步化了,而现实中,我们要处理的是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过程作为一个静态的停止状态来看,把正是使这一过程得以出现的那些因素消除掉。

    数学能做的并不多于文字逻辑能做的。除此之外,由于违反了奥卡姆剃刀科学原理,因此数学分析的这种使用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错误和缺陷。首先,它并不能描述经济趋向最终均衡状态的过程。只有对构成原因的人的行动的文字、逻辑的分析,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显然这项任务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对人的行动的至关重要的分析。行动沿着一个路径而变动,但在一个无变动的均匀轮转经济体系中是无法描述出这一点的。真实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甚至无法追问静止、均匀轮转经济态分析的逻辑结论。均匀轮转经济状态的假设只是一个在对真实行动的分析中帮助我们的辅助工具。由于数学描述静止状态还算凑合,因此数理经济学家往往过于专注这一静止状态,从而提供了特别有误导性的行动图景。结果是,均匀轮转经济的数学等式,只是描绘了一个静止的没有时间的状态。它们与物理学的数学等式大不相同,物理学等式描绘了经由时间的过程,恰恰是凭借这种在元素的运动中对永恒的数量关系的描述,使得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很大的功用,而在经济学中,数学顶多只能是不太适当地描述了一个无关时间的最终结果。数理经济学家或者称计量经济学家,多年来在分析均衡条件之外去分析均衡过程的努力一直徒劳无功。有计量经济学家F·Zeuthen曾在第16届欧洲计量经济学会上承认说,这样的尝试是不可能成功的。该发言记载在1995年四月刊的《计量经济学》第199-200页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均衡态与非现实假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i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