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bd2b84015001a0ee.jpg)
一节课的“焦点”除了关注教师要“教什么”,还要关注这节课上的学生“学习的状态”。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积极发言、听到学生书声琅琅,可在这其中总是夹杂着那个被遗忘角落里的零星个别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
心理学上提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概念,早些年间,有许多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他们常常必须学习那些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使学生明确学习某种功课或某一章节的目的任务,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而不应该只一味追求趣味。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意志力越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就越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6c1cf36b69ef5c77.jpg)
那么,除了这些以外,我认为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在我们的每一间教室里,都会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里的孩子永远不会和正在上课的老师产生互动、那里的孩子永远不会主动站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唯一能让他们开心的便只有“下课铃声”。这个角落的孩子心神游离、没有自信心,也着实让人可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6b9fdf0965d267ae.jpg)
光是可怜、生气也不解决问题,怎么办呢?我们得想办法让这些孩子也成为“授课者”关注的焦点人物。有一次听肖培东老师的课《一颗小桃树》,肖老师教得精细、智慧,教得温情脉脉。他在课堂伊始,请一个角落的小男孩回答问题,那个孩子战战兢兢地拿着话筒,几乎要掉下来了,肖老师没有着急、没有责备,只是一点点、一丝丝的引导,那个孩子猛地抬起头来、好像开了窍,回答了那个问题,尽管答案不够完美,也许不是肖老师想要的预设结果,可是小男孩终究开口说话了。我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等整节课要进行小结时,肖老师想请学生来表达,全场第一个举手的竟然是那个角落里的小男孩,在座的老师都为他鼓掌,忘记了那天孩子回答了什么、是否精彩已然不重要了,难忘的是那个被我们遗忘的小男孩从此之后一定会默默爱上了语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f399963d1d24f471.jpg)
亲爱的老师们,反观我们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也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里也许有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愿与你互动、也许有聪明机灵的小鬼不愿与你沟通,他们躲在那个自我的小世界里失去了自信和勇气。再仔细回想,太多次的公开课,自己都会把那些发言积极、踊跃表现的孩子放在最前排,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可以祝你一臂之力,但是老师们,我们能不能也关注一下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如果你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再分层明确些,让这些孩子有话可说;如果你的课堂语言再风趣幽默些,让这些孩子捧腹大笑;如果你的内容设置再新颖别致些,让他们一上你的课就爱上语文,让他们成为你课堂的焦点,那么,你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敬业的、善良的语文老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5411e49096a6a8a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