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烦躁不安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才听得进去。
一对兄妹在地下室玩,突然传来什么东西被毁坏的声音,随后就是喊叫声和指责声。六岁的瑞锦从楼梯上来,气得满脸通红,他一上来就脱口叫道:“瑞绣把我的堡垒撞翻了。”他的妈妈同情地说:“哦——,那你一定非常生气了。”“我是很生气。”他转过身继续回去玩了。
这是妈妈第一次试着没有卷入孩子们的日常争吵中。她没有问那个最具破坏性的问题:“谁先引起的?”这样就避免了儿子讲述冤情和要求报仇。通过真实地反映儿子内心的情绪,她避免了成为孩子们的法官、检察官、执法人这些不讨好的角色。
在下面的事例中,一位母亲同情的评论使得和平与战争成为一线之隔:
九岁的初曦不想去看牙医,他很生气,激怒了他的姐姐初晴,她对他说:“嘿,初曦,长大点!”初曦更生气了,行为变得更加令人讨厌。
她的妈妈对初晴说:“初曦今天很烦,他担心去看牙医。现在他需要我们所有人的体谅。”就好像变魔法一样,初曦马上安静下来,他去看了牙医,没有再抱怨。妈妈的回应是针对初曦烦躁的心情,而不是他让人讨厌的行为,这使得初曦感到放松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么讨厌了。
在这个小事件里,帮助孩子平息怒气和遭受挫折的两种方法正好形成对照,一种是使怒火更盛,一种是消除怒气。
阳阳和他的朋友金金,两个人都才三岁,他们在玩玩具木琴。阳阳的音锤卡住了,生气地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警告他说:“你没有理由大哭大闹的,我不会给你修音锤,除非你停止尖叫。”阳阳继续哭闹,于是他的妈妈拿走了玩具。这一下,阳阳大发脾气,场面颇为壮观。
与阳阳的例子形成对照的是,金金的音锤也卡住了,他也哭了起来,他的妈妈对他说:“你哭是因为音锤卡住了,我们需要修好它。”哭声停止了。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音锤被卡住,金金都不会再哭,而是拿过去让妈妈修理。
阳阳的妈妈用的方法是谩骂、威胁、责备和惩罚,而金金的妈妈则是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十二岁乐明从剧院回来后,心情不佳,很生气:
妈妈:你看上去好像不开心。
乐明:我非常生气!我坐得很靠后,根本什么也看不到。
妈妈: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乐明:当然没有。而且,有个高个子家伙就坐在我前面。
妈妈: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还有个高个子挡在你前面!那真是够糟了!
乐明:确实够糟。
乐明妈妈的回答中,有帮助的地方是她没有批评乐明,也没有提意见,只是接受了孩子的情绪。她并没有问任何无用的问题,例如“你怎么不早点去选一个好一点的位置呢?”或者“你不能请那个高个子跟你换一下座位吗?”,她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情绪。
父母做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绪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是很有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