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要是有一点心理学知识或者看过灵修类身心灵的书,就会知道觉知的重要性是多么关键。觉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叫做“上帝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情绪、思想、身体等。因为重要且关键,也往往是最有难度的部分。这篇文章直切主体,分为两部分:1、以往训练觉知的方法 2、我最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 3、总结
1、以往大家常见的方法
用爱来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和任何状态,无条件的爱
这种自我接纳的方法对于我而言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却根本做不到。因为有一个关键性的信念深深的直立于头脑:
我就像一棵树,需要不断地砍掉那些走岔了的枝条,我才能茁壮成长。
我爱我自己,所以我不能容忍自己有不好的地方。
以上两点,在绝大多数喜欢身心灵学习的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越是喜欢学习身心灵,心理学的人,往往越是对现状不满,越是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有些还不如那些没有学过的人(这里不是说学习不好,而是谁困苦,谁改变。越想改变的人,接纳度暂时是不会很高的)。所以单纯的告诉自己接纳,也许并不是那么有效。还会给自己新加一个不接纳的罪名。
类似的,像慈母一样理解自己,允许自己。其实跟上面的无条件的爱是一回事。我们小时候,我们的母亲大多数并不能真正做到给孩子一定的抱持(空间),我们更无法做到。(没有榜样)既然是母亲,那必然伴随着期盼。有了期盼,必然也有失望。
还有一种是武志红老师常说,我对自我感到好奇,我新发现一个自己的情绪,我就很开心,对自己的理解就更近了一层。你们能抱持这种中正的态度吗?这种中正的逐步建立,是在当我不断的了解后,确有精进。那么当下一次“入坑”,我才会对负面情绪表示欢迎。往往,负面情绪同时带来负面感受,而负面感受会引发人有想要逃走的必然反应。
2、我最近的感悟
你的情绪是你的,也不是你的。
情绪是你的一部分,我不可否认。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童年时期受到的情绪体是会在成年之后反复出现,所以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类似的情绪感受。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携带属于自己的情绪体。(甚至有的是痛苦之身,详见《当下的力量》)
那为什么还说情绪也不是你的?
你可以回忆一下,10年前、5年前发生的一件你很伤心的事,现在再次的感受他,你的感觉会一样吗?即使一样的感受,那种强烈的情绪应该不会再次出现。或者你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什么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所突破? 再不济,拿最简单的例子,同一个人带给你的感受,从你们刚认识到熟悉的过程,你的有关他的情绪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更不用说,经过几年的不断成长,限制性的信念得到瓦解,人生的脚本都发生了变化的人。他们甚至对之前的情绪有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说,情绪 不是你。
一天之中,我们的情绪就在像流水一样的起起落落。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某些根本性重复性情绪有的再也没有发生。他们更像一些过客,或者一条奔流的河。这条河的河道还是在不断地变化,时而宽,时而窄,河床时而高,时而低。河水时而清澈,时而浑浊。甚至几年之后,变成了大海,变成了潮湿的空气。
相较于你的本体,情绪是多变的,是流动的。
当我们把情绪跟自己这个概念有所区分和隔离之后(就像小孩子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玩具,把自己和玩具分隔开),对于情绪的变化,我们会少了很多执念,少了很多控制。
情绪的好坏不再代表我的好坏。
这时候观察者可以入场。观察者可以做出一个摊手的姿势。
OK啦,情绪你变动,是可以的啦,我做不了什么,也没必要做什么。
可以想象观察者坐在一架直升机,在上空往下注视着地面上蜿蜒的河流,看着这条河流改变方向,冲破岩石的阻碍,或者变成了小溪,或者流向了大海。。。一切都在被观察着。
那个在高空的观察者,本身是没有任何评判的,那个就是你的本体,也是那个相比较情绪而言不变的存在。
3、总结
我们不需要把情绪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像老母鸡护住自己的小鸡一样的看管。小鸡的不好,都是母鸡的责任,所以对小鸡当然要控制,有期待。
不妨,把情绪当做我们的“身外之物”。他围绕着我们,不会离开,但他同时也千变万化。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他可能会有几次本质的蜕变。在我们短暂的一天中,他也会有高峰和低谷。
不必执着,便可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