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
什么是问题
跟我们预期不符的状况,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
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来做任务,任务开始之前一定要带着某种明确的预期和目的,在进展中发现跟预期不符,或者不爽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忌讳不带目的、不带思维,去做事情。
如何发现问题
1.问题发现的前提是有“预期”
在工作中对任务有预期,有衡量的标准
思考:
对应在项目管理中,就是项目的需求确认和预期结果确认。
2.敏锐地察觉到与想象不符的状况
思考:
不要让自己温水煮青蛙,对于项目中的偏差、延期、失控就行记录和思考,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最后竟然发现没有什么收获,也不会有什么成长。
在项目推进中,敏锐的察觉到问题,让自己感觉到不爽,这才是前进的动力。
3.不应关心没有预期或与预期差别不大的状况
思考:
可能不对,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提醒,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会投入精力做一些原本根本不在需求范围内的事情,最终会导致跟原先的需求偏差很大。
如果项目在开始前就没有设定预期,那后续就不要纠结在没有目标的事情上,否则容易走偏,消耗更多的精力。
合适的处理方式是,无法确定情况究竟怎么是对的,那就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下去,并通过结果来反向调整。
4.证明问题的合理性
问题是合情合理么
思考: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必须反复弄清楚,它为何构成问题?
很多时候问题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更多的是情绪,这些问题脱离了背景和逻辑就构不成问题,必须有逻辑上合情合理的支撑。
提出问题,必须负责证明问题的合理性。
项目中经常会被问到很多求助问题,仔细想来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仔细推敲而是单纯让我来代替他们思考的偷懒。
这么来看,还是需要有一套逻辑思考的框架,让大家可以更加系统的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看到不爽后就提出问题,而不去思考问题的合理性,以及价值。
5.证明问题的真实性
思考:
出现问题后,对问题的拆解和定位,必然要求对项目的流程的熟悉,和深入细分梳理的能力。
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拆分和梳理,而仅仅是提出很表面的问题,没有深入拆解问题,会发现你提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其他环节的问题。
把问题描述清楚
1.考虑问题的背景
思考:
问题背景就是给问题划定范围和使用场景,避免问题被扩大化,同时也是要看问题是否具备迁移性、扩展性。
2.考虑问题涉及的人
思考:
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利害关系人,不同的人背后代表这不同的角色层和资源层,最终决定大家的利益出发点和思考维度不同。
3.考虑解决问题的期望
对问题的期望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指标,模糊的描述会让问题失去了探讨的意义。
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思考:
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
分析问题
思考:
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问题的定位上,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优秀的演讲嘉宾在接受用户提问时,通常都能够用一句话去复述、提炼其中的核心本质,而这个过程就是对问题的定位和剥离。
抽象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出容易理解、方便解决的本质。
把问题用可以概念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逻辑分析的常见问题
混淆因果关系和相关性
在看数据或者通过很多信息来判断事物时,不要先入为主认为两件事肯定是因果关系,要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只是相关性,是否是由别的诱因导致的,而并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思考:
此处可以参考豌豆荚CEO的失败复盘,错误的把豌豆荚的成功归因为团队和产品,而忽略了移动化的红利。
概念有歧义或者偷换概念
概念不要脱离了真实的语境和相关背景。
思考:
在需求沟通中,对于一些概念最好能够增加相关的解释和描述,否则容易让对方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
逻辑关系混乱、不熟悉归纳演绎
逻辑关系:或、与、非
从现象归纳出原理和本质,再用演绎的方法解决更多情况下问题。
遇到三次类似的问题,却仍然每次都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不会归纳出同样的方法。
思考:
目前这个问题出现的比较多,没有对原有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假设错误
通常在进行逻辑分析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个假设,如果假设站不住的,那么整个分析就没有了意义。
太过主观臆断
片面归纳
比喻过度
被统计数据欺骗
解决问题
拆分问题
按层次、步骤、逻辑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不断拆分,直到你觉得每个小问题都是自己能够解决的程度再去解决,解决之后再组合,整个复杂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决方案
1.问题和背景
2.方案的内容
3.方案的负责人
4.方案的目标和验证方法
思考:
需要确定出模板,更容易让员工理解。
推动执行
1.确保对方获取到所有的信息
2.了解对方的态度
3.定期关注
4.解决后检验效果
总体思考:
通过问题式思维,锻炼“结构化思维”,通过结构化思维在执行层面的好处是可以把原来看似混乱不堪的项目工作拆解出来,以便处理。
使用思维导图,把遇到的问题结构化拆解,帮助提高工作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