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还是藩动

作者: 郭小婕Kelly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3:15 被阅读0次

上学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风吹幡动的小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其实是《坛经》中的故事,老师让我们说说为什么有人看到的是风在动,有人看到的是幡在动,更有人看到的是心动?

在佛教,有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之说,所以很多修行人对此避而不谈,这是对不见他人过的误解.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是修道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换象思维,能够理解对方。

因此老师就告诉我们,因为人的思维不同,对于看到的事情所产生的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又因为环境等外因作用,会有所选择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于人交往过程中也好,还是梳理自己真是想法也要,都要记得听话听音,多全面的思考问题。只有参透了自己也能更好的去看待他人。

当时年少不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对大家的期望,但是也因此对佛教有了兴趣,特别是近几年又十分流行冥想。这其实与佛教中的打坐是同一个意思,通过静的状态,由身体带动思维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如何更好的运用正念这个状态呢?在一行禅师的这本《正念的奇迹》告诉你如何驯服内心的猴子,做自己的主人。

什么是正念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正念经》说:走路的时候,修行者必须觉知她在走路。坐的时候,修行者必须觉知他在坐着。躺着的时候,修行者必须觉知 他在躺着……不管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修行者必须觉知那种姿势。这样去修行,修行者就能安住于对身体的直接的持续的正念观照中……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融入到所处的当下的环境当中,首先去感受什么是走,什么是坐,什么是躺。体会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就像一滴水最好的归处就是大海一样。显示感知这个状态,其次才是去辨别好坏真伪,最后才是对这个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何修行正念

方法一:集中注意力,感受当下

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机智能干的应对可能会出现的一切形式……没有理由吧正念与专心致志于工作,保持警觉和运用某人最好的判断力割裂开来。在一个人写上解决和处理所发生的的任何事情期间,如果他想赢得好结果, 平静的心情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失去自控,让我们的烦躁爆发出来。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再有任何价值。

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以上,更有利于发现和优化事情的方法和流程。比如《搞定:无压力的工作》一书中所讲:你每一次只能考虑两三件事情。但是那些不完整的项目仍然存储于短期记忆空间里。大脑容纳“材料”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就要求你找到这件事情的核心,专注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大脑是思考和拿出解决方案的,而不是储存每一次结局问题的细节步骤。只有分清楚主次,完成事情的步骤,才会专注的注意力。

正念是一个奇迹,通过它,我们能主宰自己,恢复自我。以下的2个工具只要当你感受到被负面情绪所包围,不妨拿出来使用。

工具一:有效呼吸

当你感受到不满或是消极的情绪,轻轻地吸进一口长气,对于你正在长入息这个事实。心中了了分明。现在呼出你肺里的说有气,在整个出息期间要保持觉照。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更快的集中注意力,可以数自己吸气,呼气的次数。

呼吸是一个自然而及其有效的工具,它能够防止散乱。将身体和心念统一起来。如论什么时候,如果你的心变得散乱了,你都可以把呼吸当做工具,重新去控制你的心。

工具二:坐禅

坐禅的时候就是应该坐直身体。你要保持脊背正直。头,颈,脊柱在一条直线上。他们要正直但是不要僵硬,或者像木头似的。目视前方,两码处。如果你能做到要面带微笑。

现在开始随息放松你所有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持脊椎正直和随息上。至于其他事情,要把它放下。如果你想放松脸上因焦虑而紧绷的肌肉,那么让微笑浮现在你的脸上。当你呈现微笑的时候,所有的面部肌肉都开始放松了。微笑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个微笑就是你在佛陀脸上看到的那种微笑。

当然,要控制我们的心,使念头平静下来,我们还必须关照我们的受和想。为了把握自心,你必须练习关心。你必须知道怎样去观察和辨认出你心中升起的每一种受和每一个念头的存在。

坐禅有利于在负面情绪中拉回自己的注意力,辨认自己情绪。更能感受到当下的状态。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得不到喜悦和安详,那么你永远都得不到喜悦和安详,在坐禅时更重要的是感受当下,而不是如影随形的去追逐每一个心念,不要跟着你的念头跑,要在当下发现喜悦和安详。

但如果想更好的把握自心,还需要将坐禅加入到日常当中。

方法二:五蕴

心的每一个对象就是新的本身,在佛教中我们把心的对象称之为法。法通常被分为五类:色,受,想,行,识。

缘起观是深入地观察一切法,一边契入他们的本性,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割。观的第一个对象是我们自己,及我们身内的五蕴集合。你认识到他们的存在。你观察这些对象,直到你看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与你身外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世界不存在,他们也就不存在。

我们要经常修习缘起观,不仅仅是在坐禅的时候,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将我们面前的人看成我们自己,仿佛我就是那个人,我们必须能够看清一切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缘起和相互依存的过程。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所有的方法都应该被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或绝对真理,缘起观的目的是要消除虚妄的分别障碍,从而使人能够融入到和谐的宇宙生命中。

不是关注事情的某个方面,而是关注事和事之间的联系。如果能脱离事物本身,而将问题放入到更为广阔的方面去思考,那么就不会有主客之分,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

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过:“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正念的奇迹

《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作自己的快乐;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尨该把他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

因此正念就具有调节的功能,让我们先自己,从爱自己开始,再到见天地,了解到自己的局限和优势,最后见天地,闻一拾十看到慈爱和怜悯。

故而出家人总以我佛慈悲。

那么,现在再来问你风动还是藩动,你的答案又会是什么呢?

相关文章

  • 风动还是藩动

    上学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风吹幡动的小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

  • 风动还是幡动

    回家的路上听广播,无意中听到关于慧能六祖的一句话—— 两个和尚在金幡面前讨论,看到金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

  •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话说六祖慧能在冯墓山得弘忍法师秘密传授《金刚经》和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后,悄悄下山,踏上逃亡之路。逃亡路上有...

  • 风动,帆动,还是心动?

    上周我分享了,接受好与不好,舒服与不舒服。接受了之后,我要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偏向一边?只接受好,不接受不好。 上次讲...

  • 是风动,还是幡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 佛教说是仁者心动 “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

  •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曾经以为到退休也就是中小学一级教师,谁知突然间职称改革,身边有人获得了副高职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虽然大家...

  • 是风动?还是幡动?

    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夏目友人帐》 你...

  • 幡动,风动,还是心动

    有风吹过,树影婆娑。风幡之争,千年已过。而当我站在广州光孝寺内,惠能大师道出:是仁者心动这一句话的旧址时,有风之呓...

  • 风吹幡动

    一阵风过,搅扰了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众人问是风动还是幡动。

  • 是风动是心动

    禅宗五祖问曰:“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答案最能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所以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动还是藩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ou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