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黏人,有分离焦虑的做法是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世界中心,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跟别人在一起玩耍。跟孩子说,你出去多久,去哪里。如果孩子相当努力适应某个环境,但还是讨厌那个环境或者那个人,你可以考虑换个环境或人。也让孩子知道,开始紧张和拘束是很自然的。让孩子多接触陌生人,以便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你在外面也会紧张,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学。
教会孩子分享,但分享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品质。三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提供他们一起玩耍的东西或转移注意力,大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把他们争夺的东西放在架子上,直到他们找到都同意的方法并且能分享再玩耍。
要让孩子知道分享,也要知道如何使用和归还,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给我们一个担保物,以确保孩子准时归还时,再把担保物给孩子。
还要教给孩子,分享包括物质上,也包括时间上和想法上的分享。
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和界限,别人应当尊重这一点,并不是要必须和每个人分享他的每一样东西。
孩子干扰或有烦人的行为时,比方我们接电话时,可以把手放在孩子们肩膀上,而忽略他们的要求,让孩子知道你在乎他们,当你忙做事的时候,会选择不回应他。
对于告状的孩子可以选择倾听,共情,但不评价,不提供解决方法,要少介入,给孩子信心,他自己能解决。
当孩子认为不公平的时候,可以应用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孩子换位思考,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不要特殊对待家里最小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由于在家里像婴儿一样被呵护而失败。
宁愿孩子现在受点苦,防止今后更大的痛苦。所以要知道对孩子宠爱是有害的,就容易做到和善而坚定。
托蒂·伯德是一位励志演说家,说过:孩子有四个成长阶段,抱起我,抱紧我,放下我,对我放手。
面对孩子害羞时,不要给孩子贴害羞的标签。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强迫过孩子行为举止,引起权力之争,他是否用沉默这种消极的力量来对抗。
要让孩子知道内向和外向都有不同优势。要让孩子认识到,好行为的目的比好行为本身更重要。这种好行为是因为想赢得赞同,还是因为看到了好行为对于自我实现的价值。
要和孩子始终强调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有一句话很有魔力“再试一次”。让孩子们知道犯错没关系,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让孩子习惯说自己犯的错误,以及在错误中学到什么。
也可以让孩子们尝试过三四次以后,自己决定放弃一些新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始终都好,也不必掩饰错误,要做一个学习者并尝试新事物。
如果你有一个好孩子,要慢慢放松对他的要求,并让孩子知道很完美的潜在危险。
当你的孩子哼唧的时候,他可能是为了得到你的回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了信心的孩子,懂得合作的孩子是学会了尊重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