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写到盐泽与冯节中的对弈,原文可谓是惊心动魄,在经历了这场厮杀后,冯节中赢了。这次他是真的凭实力赢的。当他确认自己赢了的瞬间,抬头,才终于看清了,盐泽,是个日本人。
盐泽细致地打量冯节中,笃定地说,我要杀掉那个杀死我皇军的凶手。
谁?
你。
冯节中慌了,他起身,大声说,我的所有艺术品都可以送给你。
盐泽说,艺术品我当然要。还有这副棋。
你为什么要杀我?
看见你活我不舒服,你的中国艺术品也让我不舒服,但你赢了我的棋,我可以让你死得体面,我会说是你杀了皇军,让你死得像英雄。
分析一下上面这句话:盐泽非要弄死冯节中的原因很简单——不舒服!这三个字足够了,这就是一个强盗说另一个强盗的话。
行刑来得很快,就在黎明时分。
太阳正吃力地上升。阳光无比干净。没有气味与形体。阳光的嫩红微微颤动,艳丽、凄楚、百结愁肠。无限的湛蓝正期待太阳的金色普照。几个秋虫在间或鸣叫,不自信,也不卖力。
这就是冯节中的最后一天。即使是一个恶人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也可以回归其原本的纯粹了。
小说末尾,毕飞宇写到了行刑人,那是个十七岁的日本兵,他在扣下扳机后慌乱地说,我杀人了,我杀人了。他的眼睛里写满了恐惧。但是,也是在那一刻,这个纯真的少年注定远去,他在本质上,成为了另一个人。
写在读后:
细读这部作品这么久,似是重新看了一部屈辱的侵略史,尽管这只是那个时间段上的一个节点,甚至,只是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人物。但,这文字里的一切,却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些伤痛的记忆是不会改变的。
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经常沉迷在作家的文字中无法自拔,因为相信了所有的所有。那些情节改编的意义,只会让伤口更痛,让记忆更加深刻。
我常问自己为什么写不出如此那般扣人心弦的作品呢?也许,生活的时代和阅历是重要的因素,但,我更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作者赋予了作品中所有人物鲜活的生命力,那些细微到一根毫毛的描写,必定是经过淬炼才能得出的答案。所以,我想,也许我应该坚定自己的想法:放慢创作的节奏,多去积极思考,用严谨去打败浮躁。一部好作品决然不是自我感动,而应该是与读者的共鸣,是每个读者都能在情节中遇见自己的过程。
那么,就继续加油吧。
明天,我该写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