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号(7月4日建群共读领导力)到现在8月1号,领导力课程30天完结,我整理一下大概留言突破了1万字。感谢刘老师的精彩讲演,和众多共读小伙伴们的参与,是你们的陪伴让我愉快的度过了这30天。
我给这篇文章取名《记录的力量》,任何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记录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记录我不知道自己做过这么多次的思考,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是这个样子的,其实记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让自己有迹可查。
写文字就是这样,不在于你文笔有多好,不在于你是否标点符号用错,是不是逻辑足够的严谨,这都不重要,记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学习领导力课程,我的心路历程也像心电图一样有波峰和波谷。但我相信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叫峰终定律,从这个角度来讲,领导力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完美的峰终体验。在课程进入20讲的时候,我才发现领导力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我觉得自己之前错过了很多,带着这种美好的心情,愉快里来到了第30讲,当我觉得渐入佳境的时候,课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也许,这就是最完美的峰终体验,让我回味无穷,要一次一次的反复的学习,实践和思考。
要买本《领导力的第一本书》,继续峰终体验。
-
我对这次领导力的学习,经历了以下的心路历程:
第一,课程刚推出时,第一时间订阅了,因为领导力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词汇,拥有了领导力,仿佛就拥有了一呼百应的能力和力挽狂澜的能力,所以,闪闪发光的名字,召唤着我第一时间订阅并带领群里的小伙伴一起加入共读。
第二,学习了几个课程之后觉得领导力的光环背后,也是有很多的艰涩,话术和权谋的,就像其中一个同学留言所说的: 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订阅这么一个令人恶心的课程?
第三个阶段,在领导力课程进入20讲的时候,开始讲了一些真正的干货,也就是所谓的反思,决策思维,系统思维,整合思维,隐喻思维等等,才觉得领导力还真是一个美妙的学问。
第四个阶段,领导力,真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问,这30天的课程,值得从头到尾反复的听,思考,思考,再思考,反思,反思,再反思。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思考后用实践去验证。 -
领导力30天修炼社群
学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次。
自己亲自表达一次,就像罗胖对我们讲述的知识一样,就是自己复述一次分享一次,然后就成了他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套用这样子的方法呢?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自己也表达一次,这个表达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做读书笔记,读到的东西哪里最有趣?对你最有影响,对你的生活工作最有指导意义,最能影响你的思维,最能影响你的行动的,ok记下来,这就是自己的知识。
当然,如果你能够表达多次,掌握的知识就更加牢固,比如说你可以做一次读书笔记,然后再复述一次,然后再教给别人一次。
纯粹的知识,纯粹的书本或者纯粹的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李笑来老师也讲过教育不是我把知识给你就叫教育,如果传达给你就叫教育,这样子的话,那么有出版社就够了,不需要有学校的,但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子,必须把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一次才是你自己的知识。
爱因斯坦也讲什么是教育,把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你知道知识在哪里才是你自己的知识?如何去检索?如何去调用?这个知识哪里来的,你要有来龙去脉,要经过自己缝合。
李敖说:我从来不学习,我只是把我看到的东西,剪下来然后分门归类归归在那一类,如果我有用的时候我就去查找,这样我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觉得他说的挺有意思,其实缝合是我今天收获最大的一个法宝。
不管学什么,都要自己亲手去缝合一下,哪怕就一针。
7月4日,我组织成立了领导力课程30天修炼社群,自己每天早上分享文章,并把自己的学习感悟和留言,分享出来,大家交流,共同成长。
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交流个人成长心得体会或领导力提升的方法,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美好人生。
-
领导力十句口诀,第一句: 我来!
我大女儿,现在四岁半,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说:让我来试试看吧!然后就直接开始做了,不管是在学校面对小伙伴遇到的问题,还是在家里和妹妹遇到的问题,她总是很踊跃的说:让我来试试看吧!我想这也是一种领导力的表现。
如果你觉得我来,或者跟我来,太过于生硬或霸气,你也可以尝试着用:让我来试试看吧!
看到老师写的这个口诀,我突然觉得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女儿经常说的话,都包含在这个口诀里面,我小女儿经常会对我说: 妈妈,我来!妈妈,我来!我不需要妈妈帮忙!妈妈我不知道!
她才两岁七个月,我想应该不是会和领导力有关系吧,我把她的这种口头禅: 我来!我不知道!只是作为一种自理能力强或者卖萌。
学校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多次向我表述非常喜欢她。他她们班的两个老师都向我表示非常喜欢她,她是一个很可爱很萌的一个小姑娘。她们班级的阿姨经常换,平均两个月都要换一个阿姨,可是每一个阿姨都告诉我,她是她们班最小的,却是最讨大家喜欢的。所以我很困惑,我不能够把领导力和一个两岁七个月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
魅力VS领导力
第一,你不需要有魅力,就可以发挥领导力。第二个好消息:魅力往往是发挥领导力的结果。就是说,你如果发挥了领导力,你会变得更有魅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魅力,属于所谓的魅力型领导者的话,那我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魅力还可以是发挥领导力的负担。就是说,有魅力可以妨碍你发挥领导力。
用魅力对异性伴侣的关系,类比魅力和领导力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你不需要有魅力,就可以对异性伴侣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就拿女性来说,世俗的魅力应该是长得漂亮啊,身材好呀,有气质啊,等等,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老婆,就是一个山东大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魅力女神。但是在扎克伯格心中,他就是魅力女神。
第二,你对异性有强烈有力的吸引力,你就有魅力。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性感。比如钟丽缇,舒淇,张曼玉,王祖贤,林青霞。她们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多少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林青霞的饰演的东方不败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第三,魅力,也可能是具有异性吸引力的负担。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靳东对陈道明说,当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很漂亮,很有魅力,而且她把自己的漂亮和魅力特别当回事儿的时候,她就失去了异性的吸引力。
-
当你和孩子,伴侣,同事,朋友,客户等沟通并希望达成某种共识的时候,你都需要领导力。
详见上篇公众号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TO6k6LPeDQ7Y7DtLRJbJaA -
领导力:推力和拉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专家权力、参照权力、信息权力这些拉力显然要比报酬权力、强制权力、合法权力这些推力更有效。
如果他的观点中提供给我更全面的信息或提出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解决问题,我觉得比我的更合理和有效,所以我改口的,这时他用的就是说服我的信息权利,
如果他的陈述更多的是采用他的方法后带来的的奖励或不采用将会受到的损失或者惩罚,那他分别使用的就是报酬权力和强制权力,
如果他的意见更多是从公司或者部门的整体利益出发,他可能还用了职位的合法权力。
如果上司是业内权威刚好又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像老师是领导力方面的专家一样,因为他提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验,更权威的意见和建议,那么他可能还使用了专家权利。
当然也可能我只是纯粹的敬佩上司,他是我职业生涯的目标,当我和他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就是愿意听他的,他就使用了参照权力。
- 阶段小结: 我从刘澜老师的北大领导力课程都学到了什么?
https://www.jianshu.com/p/3a1a1c5134e8
- 伟大的领导者是老师!
伟大的领导者还可以是消防指挥官,注意不是消防员哦,因为消防员,是要执行指挥官的命令冲到第一线的,对!是必须冲到第一线,而消防指挥官,是可以冲到第一线也可以统筹全局,领导群众一起解决难题,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动员群众一起解决难题。因为一场火灾,靠一个消防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靠指挥官的运筹帷幄,才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走出困境。
作为一个领导者当老师的五个层次:
- 反思就是对思考之再思考。
做好反思我也有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对之前的思考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学会提出好问题就掌握了反思的诀窍。
由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刘老师引申为:
我为组织做的事情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
我为员工,为客户,为合作伙伴,有没有做到真诚?我教导下属做的事情,我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我再沿着这个思路提问:
我自己以身作则,认为有效的事情,有没有问同事或者下属,他们是怎么做这件事情的?做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我有没有告诉下属,他们做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就是经常向他们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
是不是又回到了如何当好老师,领导力之当老师的五个层次呢!
-
赚钱VS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个公司存在的真正的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赚钱只是一个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后所得到的一个结果。
我知道站在一定的高度,这个结论肯定是对的,但是回望如今的商业社会,真正不为赚钱的企业,能有几个,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体会到自己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顺便挣了个钱。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是不是我们的商业文明,还处在刚刚萌芽的阶段,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不是像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这样已经到达了无孔不入,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东西都商业化,甚至包括古迹遗址,非文化遗产都被拿来做商业化,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而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么我有一个疑惑,刘老师是不是说全世界在领导力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在中国领导力还是一个少有人重视或者研究的行业,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时候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真正能够深耕下去的人,在未来肯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段路是否以同样的很艰辛,就像领导力的核心四要素: 真善美,难!
一个人要真正具备领导力,需要什么样子的条件?或者说需要做到哪一些努力之后,他就会具备了领导力?
一个企业,有什么样子的状况,才说明它具备了领导力? -
整合思考,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整合思考是最高级的深思。赞同!同时我有以下疑问:
什么是整合思考?是在公司内部资源整合思考还是行业内部整合资源思考,是横向整合还是纵向整合,还是纵横捭阖呢?
什么是智商?什么是情商?还有人提出逆商呢?
智商在整合思考中,中国经理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提高智商,那么什么是智商?什么是情商?
很多人对智商和情商都是有很多的误解,有人甚至认为压根就没有情商这个概念,情商是个伪概念,只是智商的一种而已。到底什么是智商?有人说iq值越高,智商就越高,真的是这个数值所决定的吗?有人用能做多难的奥林匹克数学题,来测定人的智商。有的人用一个人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说一个人智商高低,其实我想听听刘老师的意见,到底什么是智商?什么是情商?
人们总拿一个智商不高情商很高,却是一个有名的领导者的例子: 刘备为什么能领导关羽,张飞和诸葛亮?
我尊敬的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是他却崇尚使用70分80分的人,无论是干法一书或者活法一书中都有提到,按照他的解释是不喜欢使用智商很高的人。您觉得呢?
刘澜老师说反思就是对思考的再思考,你不仅学到了,还用起来了,学到不重要,用到实践中才起最重要的!
记录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不断提高和完善,加上时间的力量,就会看到明显的成长。 -
组织里的根隐喻
这一讲,组织里的根隐喻,刘老师这讲讲的就特别的好,先把隐喻讲讲清楚了,然后再把根隐喻的概念讲清楚了,然后再讲组织里的根隐喻,这样,大家在概念清晰,统一了概念的前提下来讲,同一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
我还是想请刘老师讲一下,上次所提到的领导人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智商,那么怎么提高智商?什么是智商?什么是情商?判断智商和情商的标准是什么?希望有加餐的机会可以给大家再做一次更详尽的分析,谢谢!
组织是个机器的问题就是,组织太不把每个人当人了,所以,才导致了富士康工人,一个月都不用讲话,还那么多跳楼事件发生。
我所在的组织恰恰相反,组织是家庭,组织内的人,在同一个餐厅吃同一锅饭,同样的菜,聊着非常温馨的话题,就像自家的餐厅一样。
每个月会集中有一次庆生会。每逢员工婚丧嫁娶,生小孩,都会有相应的红包或者酒席宴请。
领导经常在公司大会上说,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公司同事相处的时间,比你和你的家人相处的时间还要多得多。
组织里的人,都其乐融融,至少表面上非常的融洽,但是这样的组织,就像一潭死水,只有融洽的气氛,没有向上的斗志,公司的业绩做的不好,没有人指出来并分析原因,也没有冲愿意冲锋陷阵的人,也没有勇于挑大梁的人,更没有发动群众一起解决难题的人,大家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最终因为公司业绩不佳,又遇上外界的环境竞争激烈,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加紧等因素,公司连年亏损,最终导致关闭。 -
加餐文章:领导力是美好的!因为领导力要具备四个要素: 真,善,美,难!
回想在第一节课,刘老师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领导力呢?他在一次商学院演讲的时候,一个学生就问他说:我对领导力不感兴趣,其实潜台词就是觉得领导力不是一个美好的东西,不是一个我们人人需要掌握的能力。
如果是我,我的回答肯定是: 你对钱感不感兴趣?你对成功感不感兴趣?你对幸福的生活感不感兴趣?如此等等来作比喻,而刘老师直接说:你对责任感不感兴趣?再联想到领导力的四个要素,真善美难。
当别人说对领导的不感兴趣的时候,刘老师没有用一种更加浅显的方式更加直接的方式说对钱感不感兴趣,对权力感不感兴趣,对幸福感不感兴趣,让一些更有冲击力,或者说是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强的一些词来解答这位同学的疑虑,而是用了你对责任感不感兴趣?
这让我想到老师一个很幽默的话,说一个一个学员留言说,我觉得领导力是一个非常恶心的课程,但是我听了之后发现,领导力还是很美好的。
刘老师回复说,你本来是想学了我的课程之后学坏的,但却发现被我给教好了,这才是领导力真正的魅力。
- good to great,从平庸到卓越!
从平庸到卓越,就是要不断的问,我是谁?我热爱什么?我的擅长是什么?我的机会是什么?用热爱,擅长和机会这三个环,来寻找那个叠加的阴影部分,那个区域的修炼,就是你从平凡到卓越的通道。
两年前因为养育小孩,无法正常上班,所以,我利用了自己前十年的销售经验,利用自己的擅长销售和一些固定客户所提供的项目机会,我果断的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建材销售公司,做了两年也确实赚到了钱,但是,我始终觉得建材公司和这份销售的工作,并不是我的热爱,或者不是我很看好的行业,所以,我在机会过后,我选择了慢慢的淡出公司,最终我在今年的6月份完成了注销。
这将近一年来,我都一直在寻觅我的热爱,发现找寻自己的热爱,其实是非常难的,我也试着用三环理论提供的寻找热爱的方法。
我也经常扪心自问:
我擅长什么?
我的热爱是什么?
我的机会是什么?
但至今我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我还是要不断的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不是喜欢做这件事情做起来是不是很愉悦?
第二,我对做这件事情是不是有激情,迫不及待的想要做这件事情?
第三,这件事情如果让我一做上一辈子,我愿不愿意?
有朋友劝我说原来的行业虽然不热爱但是有现金流是最重要的,跨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切都要从新开始,自己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大多都白白浪费了,我也偶尔会想是不是自己的认知有偏差,其实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热爱的工作,稻盛和夫开始在街边作坊做陶瓷的时候也并不热爱,所谓热爱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才选择干那一行的,反而选的以为自己热爱的干着干着发展原来的热爱早就不见了!
我自认为对读书很感兴趣,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很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非常钦佩像得到,混沌大学和樊登读书会,这样的公司或者组织,自己也想参与到其中来做点什么,这样子既能把自己当初在销售商务谈判和人打交道的擅长,和自己的热爱一读书学习以及互联网知识付费的机会三者结合起来,我是不是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三环叠加的阴影部分呢。
鲁豫在大咖一日行中采访李亚鹏和他的培德书院,问到这么一个问题:当你在做这个书院的时候,这些日常的琐碎的事务,是不是已经把你当初的情怀消耗殆尽了?
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我是认知有偏差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
刘老师回复一杯白开水同学说:
没有钱的时候,总以为有钱了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其实,我们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到底什么是有钱有多少钱才算有钱?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够我一年的生活费,算不算有钱,我能不能不为钱,去选择一份我自己喜欢的自己热爱的工作?如果不是因为钱,我觉得去做个书童,其实挺好的,是我的热爱,但是做原来的销售工作,因为我有经验的积累,可能工资会更高一些,甚至是成倍的增加。
刘老师又回复戚志光同学:
稻盛和夫的建议是做好你现在的工作,也许就会热爱起来了。
刚好你的两个回复,是我两个左右为难的点。
这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纠结和犹豫不前的症结所在。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未来发展?
是认知偏差造成的伪热爱还是真热爱?不管怎么选都是有沉没成本的。
- 领导力的第十句口诀: 我该是谁?
我该成为自己想要的自己,还是成为别人想要的自己?我该成为坚持结果的那个自己,还是坚持原则的那个自己?我该成为坚持这个原则的自己,还是坚持那个原则的自己?
我始终坚信,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左右为难的时候,你能够问出真正想要解决难题的问题,离找到答案就不远了。
如何找到自己,就要问自己:
我该是谁?
我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我该成为坚持结果的那个自己,还是成为坚持原则的那个自己?
我该成为坚持这个原则的自己,还是坚持那个原则的自己?
当问完这些问题,答案也许就不言自明了。
一个公司的CEO面对了两难选择的故事:
股东要求裁员,如果你裁员了,就坚持了对股东负责的原则,如果你不裁员,就坚持了对员工负责的原则。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你该怎么做呢?
有一个案例是这么说的: 如果裁员就必须对说裁掉的员工,补偿一大笔的违约金或者是补偿金,即便是这样员工还是会闹事。而这个企业的ceo做了一个决定用这笔补偿金或违约金,另外注册了一家公司,把这些要裁员的员工全部安排在新注册的那家公司里,并让他们自己掏很少一部分现金来入股这家新成立的公司,虽然是公司里面占极少数极少数股份的股东,但员工因为感恩和主人翁意识卖命的工作,一年之后,这家新公司的业绩出奇的好,甚至已经超出了这些员工,在原来公司的业绩的数倍,这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所做出来的完美的选择。
这个故事刘老师怎么看,你觉得呢?
PS:;刘老师回复这是一个好故事,不是标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