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写作七课”。总观这七课,其实很多与我们平常教学讲到的写作技巧比较像。
第一课:先积累素材,书籍、生活中各种素材,为写作提供最基层的砖瓦。
第二课:结构。有了素材,要有结构把它串起来。主要就是把分散的东西进行整合,三段式,很多文章素材基本都是“三段式”或讲故事也最多是第三次(例如“狼来了,第三次就不会再相信他了)用这些材料筑建房子外观。
第三课:遣词造句
外观有了,再看看雕铸,从头开始,雕琢标题,先要吸引读者来读。房子顶多高,外观多好看,别人才会进入你的房子里面参观。(即文本内容)
第四课:排版。就是整篇文章的视觉感受,我们一般手写最多也是分段和结构。(互联网➕的时代,吸引人眼球的太多)
第五课:遣词造句。进入房子参观,再对房子里面的装修细化,哪个字不好哪句话不好再修改,文章里面雕琢好了,也就不会“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了”。
第六课:修改。删减,加换,替代,引用,最后的装饰,精雕细琢让房子里面更细化,不论多少人来看,住多久,都是那个时候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产物。
第七课:写作观,往小了说是作业、考试题,大了说为自己生活增添光彩,内化为自己的,不久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墨水,金句随口就来。
看着看着一点思考:自己来看顺序:先积累素材,写作框架串联素材,再修改标题,遣词造句和修改内容都算是文本内容的雕琢。再最后排版(若手写,对象是学生来说,其实不用考虑。构思框架时其实就已经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外观排版造型,可一步到位)
很详细也很全面,一步步由浅入深的课程介绍,但是假设,若每个人都学习了按如此去写,那写出来的文章不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当然,每个人的生活素材积累积淀都不一样,文字表达和情感也各不相同,这样文章才会有多彩性,都一样岂不太无趣?
一点思考疑问:写文章,刚开始觉得自己写心里的东西就好,主要是内在表达,何为好文章,即使没有很多的好词好句和吸引人的外观,有真情实感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现在很多文章“装饰物”太多也会显得千篇一律。也要顾及很多外在问题,还有一些流量点击量问题,恕我无法理解,好像违背了写作的初心。(当然,也有一些以此为职业和经济来源可以理解)只是觉得写作应该就像教育一样,不要参杂太多因素,本该纯粹的东西就让它简单一点吧。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最近加入的社群比较多,不是说付不付费的问题,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为了利己也利他,就像“007”,很伟大的目标,写七年去南极,中间肯定会有很多坚持不下来的人,坚持下来的人当然很了不起。大家一起有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一起努力,不管结果怎么样,中间自己收获到的一些经验就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有你的社群,价值和内心的改变已经超出了费用本身,我觉得学习的内容,先调动大家积极性学习课程,再写作反馈,学习本就是一个由个人思考再到群体讨论集智慧的过程。
不知道是时代的产物还是我out了,可能也是职业使然,观察事物、角度、理解不同。一点思考,若有说得不妥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