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宋代朱煮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触颇深,对于写,对于阅读,又有了新的思考,随手一记。
什么是源头活水呢?思绪拉的很长。我想只有好的书籍才算得上是源头活水!你可以阅读先人的佳作,吸收养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你会发现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许多话想说,想写,或认同书中的观点,或反对书中的理念,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收获不小,写下来未必是佳作,但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用你的肺腑之声写出来的作品无论如何是动人的!有所思,必有所感,此时快笔疾飞,写下所感,便成美文。必竟文字的的美是无法用言语去描述的.就像我现在的简书,只是想如实记录自已的教育故事以及思想感悟,或许写的教育故事实在很普通,思想感悟也太过浅显,但,我就是这样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写的时候,未曾想过是否会有读者,也不曾想过发表,更不会幻想其文千古流传。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已必然成为过往。但是,总不能因为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就再也不写小说,总不能因为苏轼写了《赤壁怀古》,你到赤壁,一个字也不写了吧,别人写的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已写的再差,也是自已独特的思想,如果世上的好文字让我们读了之后,心生自卑,一个字也写不出,那不读也罢!
好的文字贵在真实而有味道.一个人写文章,必是生活当中真正发生了什么,想把它真实记录下来。真实的东西是实在的,难免会平淡.然平淡并不一定是坏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胸怀。若以平淡为味,惟有以原味取胜,前提必须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喻:惟有鲜鱼方可清蒸。袁中郎也说:"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可见,平淡是真性情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是文字的另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不造作的美!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应该放轻松,表达出自已想要表达的那种味道。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写景还是咏物,目的都是要把这种味道说出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有人说,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到处都是谜语,他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可是,大人们却常用千篇一律的谜底封死了那么多神奇的谜语。这个世界被孩子好奇的瞳仁照耀的五光十色,却在大们所谓洞察一切世事的眼光下黯然失色了。我想若真想要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必须让自已尽可能的单纯起来,时刻保持一颗童贞的心,这样看世界,才能写出别人所看不见的风景,一个人越纯真,思想越深刻,就像那有着源头活水的清渠,那么源远流长,永不干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