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收获感”的联想

“收获感”的联想

作者: 无心Carlos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16:08 被阅读0次

    为什么每次听好的内容都会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觉得“收获感”是很重要的。

    之前有听别人讲过一个关于写作的“半步理论”,大意是要想一篇文章能给读者成就感,那么你要控制好文章中信息的难度,不能太平淡无奇如讲家常,也不能过于高深晦涩吓跑读者,整篇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要稍稍高于一般读者的认知范围,也就是领先读者“半步”,让他们稍稍努点力就能得到一些新东西。

    关于“半步”有个更形象的例子,知识的学习好比登山,写作供人阅读就像带别人登山,你可以稍稍领先别人一点,鼓励别人稍微使把劲跟上你的进度,这领先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半步”。设想你站在远远的高处向别人呼喊,快来呀山顶这里风光无限,大部分人估计一看这么远也就直接放弃了。

    “半步理论”中关于“努力”的问题,就像你给人一个苹果,你直接递到他手上,他可能都没兴趣吃,如果你把苹果放在稍微高一点他必须小跳几下才能够到的地方,他最终收获到的苹果就凝结了付出的努力,从而让他更加珍惜这个苹果。

    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说法,其实“半步理论”算是“学习区”概念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认知科学中将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了从易到难的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而很明显,“半步理论”就是主动的为信息受众制造了“学习区”的体验,即不简单,也不难到让你直接放弃。

    换个角度看待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这次的“奴隶资本主义”注1,从表面看,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完全契合了《罗辑思维》早期视频栏目“有种、有趣、有料”的定位,佩服),开篇就说,西方古代建筑宏伟的不行,动不动就是非常大的石头,工程难度非常大,而东方古代建筑结构简单,并以木质结构为主,工程量相对小很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皇帝仁慈、珍惜民力,而西方君主就奢侈无度、滥用民力。大部分人就会觉得,有道理,还是我们国家的皇帝对老百姓好,然后作者一个反转,其实这个结论是不对的,然后一通新解释。问题、观点、阐述过程都有趣,结论更是有趣加实用,短短10分钟,信息受众就得到了一个相对自己原本认知而言很新的观点,受用感很强。

    试试从作者角度看这个过程呢?如果我要做这么一篇文章,内容结构应该如何呢?我大概列了这些初步想法:必须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原则,观点必须鲜明,讲述的方式必须有趣充满转折,内容更必须要细节丰富且考究;结构设计上要引人入胜;内容难度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保证整个过程把受众的感受控制在“学习区”;要让受众跟着我的话进行思考,最终得到思考结果;如果只是理论的讲述又显得过于清高,要在最后把新的思考结果用来分析现实问题,有学以致用的感觉。如此形成的文章,加上口语化的讲述,那一定是让人非常受用的。

    自从有了从作者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我眼中,很多文章就。。。变了。我总是会去想,作者取这个题目仅仅是为了情感煽动,作者这样的开场是为了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作者在这里写这样的话是为了让读者不中途因倦怠而离场,等等。我总会忍不住从功利性和利用人性、情感等角度去看待一些文章的出发点,而且我觉得,现在大部分的文章,的确如此。除去纯粹表达个人观点的文章不谈,很多商业化文章的特点,在于精确的把握人性,你以为他写的是一段独立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是为了契合你的想法而生,是在对你的心性有充分理解之后的一种主动的迎合,最后还让你形成了“说得好,我也是这么想,完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的感受。这个过程中,信息受众真的就是被动的去接受,作者在前面小半步领走,受众跟随作者的想法亦步亦趋,最终到达了作者为受众设计的目的地,受众说,这是我自己努力到达的目的地。这个过程,我真的。。。非常理解,毕竟不思考是最轻松的事。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只是这个“贤者”是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说偏了,现在回到本文的主题——“收获感”的形成,在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至少包含:1、真正的优质内容;2、主动/被动努力的过程;3、新知识在现有世界的映照。有人可能会问,毕竟是实实在在的有收获,好像不用过于在意这个过程吧。我是在意这个过程吗?其实细想一下,我更在意的是这个“收获”到底是不是我的追求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多的信息逼迫老老实实的人开启了“元认知”吧。

    注1:得到app《罗辑思维》第445期《奴隶资本主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收获感”的联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wf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