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平常的一天。一早按时到校,查收作业,批完了一单元的试卷。只有一个上九十的还是九十一。十一个不及格的,其他多在六七十分。除了字词因为抓得紧掌握的还好,其他题都不行。句子题多数在胡蒙,阅读题有一大半读不明白意思的。好多同学连题目都不读,十几个同学干脆空着不做。让人吃惊的还有造句,明明是书上刚讲的,而且我还让他们练过了,居然有好几个把题目抄了一遍,还有十来个同学不用给的词,胡乱造的。全体都不会的还有口语交际或发表观点的题目。有胡乱写课文的,有再次抄道理的,私下一问,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观点。对他们来说,学习顶多让抄什么就抄什么(有三五个抄也抄不上的,一年级的字还不认识不会写),书上是什么就是什么,观点啥的实在跟他们无关。
情况最好的算是作文了,虽然有三个不写的还有几个跑题的,好歹多数人能写满一页字。
上了两节课,又串了一遍一单元内容,勉强把第一页试卷讲完了。重点句子和意思又在本子上练习了一遍,到下午放学一共交上来二十三本,对他们来说抄答案真是太难了,字都不会,拿着课本念不成溜的有一大批,又不能倒回去念一年级,只能是慢慢改,慢慢补。以前我怎么也想不到,五年级的学生生字成了难题。
城里的孩子也有很多不喜欢读书,可是家长们普遍很焦虑,把孩子的学业当成头等大事,如果发现哪里有困难会全家齐上阵,第一时间把学校的漏洞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对学业也非常重视。就像有的家长说的:“好歹得考上高中、念个大学吧。”说到底,家长们望子成龙是不甘心让孩子再受上一代的苦。他们知道只有把书念好,孩子的将来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只要有一个孩子走出去,子孙后代都会受益无穷。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比把书念好更实惠、更荣耀了。他们从不觉得孩子念书只是是学校或者老师的事,而是自家孩子未来的大事。所以孩子一上学,很多家庭几乎是全家一起念。
这里的孩子似乎并没有改变的愿望,老师不找,生活就很好。念不念书似乎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学校只是家长暂时托管孩子的地方,至于作业完没完、学会没学会,好像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那么努力地教书,一直以让孩子们走出去为荣。以前的学生有的事业有成,在北京、上海定居,甚至有的出国做科研成专家的,他们总让我觉得很骄傲。
可是这里的孩子,多数很可能会继续留在这里,难道他们就不成功吗?仔细想想也未必。生活越好的因为见过更好的风景,想努力让一切变得更好;生活一般的因为一直安于现状,反而甘心就此作罢。或者他们善良淳朴,在乡下平安长大当个好人,在辛勤劳作里平安度日也很幸福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孩子们不谙世事,这样不做学问倒也轻松快乐,大家自己满意就好,我不强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