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商品概念,商品由产品而来。产品的诞生,是人的进化突变,高等智能动物从利用身体以外的某个自然物件,实现自己想要的某个目标,那么那个被利用的自然物件就成为了工具。工具获取或许是意外的发现,比如移动了树枝,而树枝碰到另一个其他石块或者其他东西,那么,就有了用断树枝去做成木矛狩猎或者试探水深【注释1】等等。人在活动中,碰石块导致石块弹起或飞起,遇到尖石块划破皮肤或树皮等等,于是就开启了石器时代。与人不同的是猩猩乌鸦猴子之类的动物,只是停留在利用自然工具物件,而人发展到了加工工具——制造工具,这就是产品的开端。
石器工具的认识,人具有了形态知识,这种知识是大脑认知的突变,从简单的自然事物中,抽象出形态,以及如何做成自己想要的形态,这种意识客观化过程,就是元初智力的发展,前提就是图形形态的认知,抽象的生物意思,作为一种生物现象首先是语言进化变异,差异区分促进了语言和思考进化。微小的语言和思考差别,导致了人猿揖别。
火的使用之后,人类生存能力大幅增长,人口逐渐变多,因此形成某些专业化分工。原始社会因火的使用,进入客观智能时代,也就是人类构建社会系统生存时代。相互叫产品交换,使产品转向商品。由于工具使用,人的生活生存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生存生活工具逐渐成为了人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金属的使用,使金属工具得以发展,并且信用工具也开始诞生。象征的权力从动物王,到信物利用,社会秩序也有了工具,这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稳定。
语言工具和金属工具的诞生,超出了主观意志的逻辑控制,跟石器和泥陶的逻辑不同,金属属于提取物,而且金属还分出来不同分支,逻辑超出了经验值,因此,直接提升了思考层次。虽然这种自然逻辑作用,在古代达不到精确的抽象程度,但是却直接提升了生存能力或效率,比如金属刀具、器皿的使用。语言客观化的基础性工具作用,是社会生物构建中,最基本的活性特征,语言交流并非语言的本质,而是一种生物活性的相互作用,而且是对客观事物抽象的公共生物结构。语言内的属于人主观的部分,并不决定语言客观的本性。古代社会语言不是商品,是产品,只有现代社会,语言非常发达了,才会使用由语言构建的商品,比如知识、技术理论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