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1-2-1
【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白话】孔子说:“以前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的弟子们,现今都没在我门下。”
【思考之一】陈蔡绝粮,对孔子的弟子们影响大吗?
“陈、蔡”,即陈国、蔡国。当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之时,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困而绝粮。后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解其困。《论语正义》说:“当时从游弟子,据《世家》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记载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记载有宰予。此外皆无考。”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记载:“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藿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说当时没办法和外面通信,吃的是藜藿等粗劣的野菜汤羹,一些弟子还生了病,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孔子反而愈加慷慨激昂地跟弟子们讲道论学,甚至是弦歌不断。
《史记·孔子世家》记:“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第二章所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代弟子们向老师发问:“君子亦有穷乎?”一个君子也有如此困顿窘迫、穷途末路的时候吗?而孔子就适时应机教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境中可以固守正道,但小人就会胡作非为。孔子的回答,诠释了面对严峻考验,一个君子依然会根据仁义道德来抉择正确的道路。
孔子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也曾受到诸如卫灵公的热情迎接和厚待,但其政治主张却处处碰壁,也曾遭遇过几次大的危险:“子畏于匡”,蒲邑被困,宋司马桓魋威胁,甚至差点被晋赵简子骗去谋害,尤其是“陈蔡绝粮”,遭遇困厄,险些送命。但这几次危险,不仅没有打击到孔子师徒的信心,反而激发了他们推行仁政大道的信心。
《孔子家语·困誓》记载:“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上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哉?”夫子把“陈菜之难”作为锻炼自己的意志、考验自己的品德、锤炼自己的志向的最好机遇。孔子还借磨难激励自己和各位弟子,他用“《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同样的问题,来激励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表现出夫子为了理想不惧艰难,处逆境而不馁的积极乐观精神。
同样,《庄子·让王》也引孔子的话说:“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觉得这样的困境是对自己“松柏之志”的历练和考验,他对困境的解读,已经到了感恩困境的程度了,这种心境又岂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真正的圣人,不光停留在心境的修炼上,依然会把解决问题作为当下的下手处。
困境,就是来考验你、提升你的,跨过之后,将会是另一番更加美妙的风景!
【思考之二】如何来理解“不及门”?
“及门”就是在门下,受业于门下。“皆不及门也”,就是跟着孔子受困于陈蔡的这些弟子。
“皆不及门也”,古注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孔子尝厄于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者,此时皆不在门。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跟随我经历陈、蔡之困的弟子,如颜渊、子贡、子路,宰我、子张、闵子骞等人,当时都不在门下了。孔子晚年的时候时常会想念弟子,尤其是跟随自己一起学习成长共同经历苦难的弟子,可以感受到孔子内心珍惜师徒情谊的这份温暖。
二是孟子的解释,“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就是说,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是因为无上下之交,就是孔子的弟子们都不认识陈、蔡大夫,跟他们没有交往,外人都不理解孔子,不管是在上位的国君大臣,或者在下位的一般平民百姓,由于缺少沟通,孔子是被人误解了。
云门隐者说:“今从朱子之说。本处是一事,孔子思念及于相与患难之弟子;《孟子》‘无上下之交’是一事,叙及陈蔡之厄之因。二者故不当混淆也。”
张栻曰:“从夫子于陈蔡者,自颜渊而下,当时偶不在门,故夫子思其时人才之盛而称之。”钱穆先生也说:“孔子厄于陈蔡,时年六十一,此章之叹,盖在七十以后,相从于陈蔡者,一时死散殆尽矣。”
我们猜测,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在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的晚年,先是儿子孔鲤去世,后是颜渊、子路也已经亡故,其他弟子有的去做官了,有的出门做买卖,孔子在删述六经、推行礼乐教化的时候,时常会想起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弟子们,不禁有此感慨。孔子的这种思念和慨叹并非仅仅来源于师生之间长期相处产生的亲如父子之情,更多的是一种作为老师,时刻挂念弟子们是否可以把大道推行出去,让上至天子诸侯国君、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因此而受益的广博胸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