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凤凰村的手工棉胎越做越好,家家户户几乎都营此业。小城里的人但凡提到弹棉花抑或是做手工棉胎,必然会想到此地;城里街头巷尾做棉花生意的,也几乎都是凤凰村村民。
2000年前后,凤凰村的许多人家安装上了电话,为的是更便捷地接到订单。凡是给凤凰村来电的人都会听到这么一段铃声:“您好!欢迎来电凤凰村,本村经营祖传弹棉花、传统手工棉胎……”听村里人说,这是区政府为了鼓励支持凤凰村的棉花产业而定制的彩铃,村民们不用额外付费。因此,村里嬉戏打闹的“00后”小弟小妹们从小嘴里念叨的,不再是我们那时流行的“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而是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地模仿这段凤凰村专属彩铃,惹得叔伯婶婶们笑个不停,自此,“棉花村”快要成为凤凰村的代名词了。
稍年长的我们羡慕小弟小妹们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因为手工棉胎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家家户户都忙得团团转,能打下手的哥哥姐姐们便再自然不过地成为家庭作坊的“临时工”。尤其到了冬天,订单更多,制作手工棉胎费时费力,勤劳的家人们常要从天蒙蒙亮忙活到夜深。
看到年幼的弟妹们能够肆意玩耍,而仅年长几岁的我却要忙里忙外,心生不平,便赌气不愿在放学后帮忙做事。家人总归是疼爱孩子的,也未多说我半句。可某日放学,看到站着弹了一天棉花的健硕大伯扶着腰擦汗,看到爱美的小婶衣服上全是来不及清理的棉絮,看到阿奶花白的头发上多了一圈棉球……愧意涌上心头,此后我再也没有闹过脾气。
阿奶察觉到我的变化,在我磨棉(即用棉盘对棉被进行多轮按压,让网纱咬实棉絮,使之更加平贴、坚实)的时候,安慰我道:“小时,辛苦归辛苦,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过了,日子比这棉胎暖哩!不然咱家哪有钱盖这二层楼房,哪有钱供你们念书!不像我年轻那阵子,要什么没什么……棉胎要磨磨才暖,日子要苦苦才甜。”
阿奶的话没说错,村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了起色。21世纪的头10年,凤凰村的破旧民房基本上全都变成了两三层的崭新小楼;村道拓宽两倍,还铺了水泥,出行更方便了;城乡公交也通到了村口,村里的孩子们上学不再需要大人接送;太阳能路灯、自来水管网、宽带网络……许多从前不敢想的新事物,都走进了村民们的生活。“棉花经济”成为村里的顶梁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