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开始看宏观经济学,工作日(周一到周六)每天约2小时,周日约5小时,10日看完开始写读书笔记,11日越南出差,14日返程,15日写完。
PART 1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这个部分有50页,但是其实就讲了3个概念:GDP,CPI,通货膨胀
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 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衡量的是总支出,但同时也是总收入,因为在一个经济中,总支出=总收入。
与GDP做区别的有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二者范围不同一个是domestic,一个是national。
GDP的组成:Y=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其中买房算投资不算消费,与其他经济的交换为什么要用净出口是因为进口已经包含在前三项里
真实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经济中总支出数值的变大由2种原因造成:1.生产了更多的服务与商品;2.提高了售价。真实GDP表达第一种变大,名义GDP表达二者之和,平减指数表达二者之间的差异,即物价水平。
真实GDP=基年物价*观测年的生产总量,以过滤物价的增长。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观测年GDP平减指数-前一年GDP平减指数)/前一年GDP平减指数*100%,以物价水平的变化幅度来衡量物价增长情况。
GDP衡量了所有市场中经济活动,但是没有衡量如闲暇(如没有双休的我),未进入市场的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如家庭主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此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经济福利,一国幸福感的指标(发达国家果然想得多)。
2.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CPI的意义与GDP平减指数一致,即物价水平,因为CPI更好地反映了货币的购买力,更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是更常用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观测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价格/基年价格*100
通货膨胀率=(观测年CPI-前一年CPI)/前一年CPI*100%。 这两个公式均对应CDP平减指数公式
美国劳工统计局篮子里有:41%住房,17%交通,15%食品与饮料,7%教育与通信,7%医疗,6%休闲活动,4%服装,3%其他。数据年份未标注,默认再版时间2013年。买房买车占比将近60%,15%食物,原来服装可以单独成项占4%,原来医疗占比能到7%,健康如我真是省了不少钱。
与CPI对应有PPI(producer price index),一个衡量consumer,一个衡量producer,因为producer的活动在前,生产成本都会由最终物的购买者即consumer承担,因此PPI的变化可以部分预测CPI的变化。
CPI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生活费用的)指标,因为1.当篮子中的某一样东西涨价时,消费者会用更便宜的物品做替代;2.新物品的引进会使1美元的购买力提高(如iPod使音乐消费大幅下降但实际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好的消费体验);2.无法衡量质量变动造成的货币价值扭曲(比如大家普遍觉得现在买的东西不耐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由于上述原因,CPI每年会被高估1%。
CPI与GDP平减指数的不同在于1.GDP平减指数反应国内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反应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一件物品在国外生产,国内消费,即进口消费品,那么它将体现在CPI中不体现在GDP平减指数中,同样一件物品在国内生产但却不是由大众消费,如飞机,那它将体现在GDP平减指数中而不体现在CPI中。2.CPI的标的物是稳定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而GDP的标的物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这些物品与服务会随时间变化,参照基年同样的物品与服务价格去计算,那么每样物品的权重大小会对影响GDP平减指数。
通过将通货膨胀的影响排除来校正经济变量:1.今年的货币数量=T年的货币数量*(今年的物价/T年的物价);2.指数化:根据法律或者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进行自动调整,企业与工会之间的长期合同,社会保障补助等会使用。3.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告诉你账户里的货币数量增加得有多快,真实利率告诉你账户里的货币购买力提高有多快。
PART 2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真实GDP是衡量一国经济是否繁荣的良好指标,而真实GDP的增长则是这个国家经济是否上行的良好指标。这部分主要研究GDP增长的长期决定因素。
chapter 1 生产率
生产率(productivity):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Y=AF (L , K , H , N )
Y:产量,A:技术,L:劳动量,K:物质资本量,H:人力资本量,N:自然资源量
Y/L=AF(1,K/L,H/L,N/L)
生产率取决于技术水平,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其中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而人力资本则指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影响生产率的公共政策有:储蓄和投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资本,而非消费),国外投资,教育,健康与营养,产权和政治稳定(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自由贸易(贸易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技术,用小麦换棉花的贸易使一国掌握了获得棉花的技术,提高了效率),研究与开发,人口增长。
(个人生产率大概是RE=F(P,E,I,M),P:身体状态,靠长期运动饮食休息掌握规律;E:情绪情感状态,情绪情感的控制力应该是在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建立自信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长大变得迟钝不算,那还不如没控制力;I:智力,阅读速度,归纳总结抽象能力,思考力,专注力之类;M:材料质量,以前会花很多时间看资讯,后来发现能让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能力有实质性提升的大都是一本完整的书(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是碎片时间的资讯和问答(也可能因为学东西比较慢,我好像只有理解了一个事实背后的逻辑,和它在整个系统里的位置以后才能记住它),也因为看一本书的时间成本比较高,所以会更认真通过各种途径确认材料质量。)
chapter 2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帮助将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各种机构组成(把储蓄者的资源送给借款者),分为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想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有债券市场(有期限,定期支付利息,大部分时候利息计入税收,债权人,优先清算)与股票市场(代表企业所有权,享有利润索取权,价格由市场供求情况决定,股票指数是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价格-收益比P/E,公司股票价格比过去一年公司的每股收益,一般来说在15倍左右)。
金融中介机构:想储蓄的人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有银行,共同基金(分散投资的资产组合,可以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享受更专业的金融服务,但过去的共同基金业绩普遍低于指数基金表现)。
储蓄与投资:Y=C+I+G+NX,在封闭经济中,没有NX项,Y=C+I+G,则有Y-C-G=I,左侧为GDP减去消费与政府投资,剩下的就是留下来的部分,即储蓄S,所以有S=I,即储蓄等于投资。其中投资并非for个人的投资,宏观经济中投资指设备货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前面我们说了金融体系就是为了更高效地匹配等式两边的S与I。
引入税收T,则有S=Y-C-G=(Y-T-C)+(T-G),前半部分是国民生产的总价值纳税并消费后剩余部分,即私人储蓄,后半部分是政府收税减去政府开销后剩余部分,即公共储蓄。这个等式从数学角度告诉我们,价值都是国民生产的,政府是人民养活的。
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金融市场是如何协调S与I的。这个模型不区分股市债市等多样的金融市场,将它们简化为一个金融市场,里面有所有储蓄者的储蓄和借款者要借的数量(包括要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即房贷与商贷),这个市场叫可贷资金市场,这个市场有一个利率,既是储蓄的收益,也是借款的成本。如下图:
首先,这个模型要表达的是资金总量(横轴)如何随利率(纵轴,名义利率)变化而变化的。其次,这个总量是一定的,而对于市场中的两方来说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最终会相交于一点达到平衡。
政策对供求的影响可通过1.确定政策影响的是供给还是需求曲线;2.确定移动方向;3.确定新旧平衡如何变化来确定,如,1.储蓄政策(如降低债券收益税率)会使供给曲线右移,从而降低利率,增加可贷资金,即政府鼓励储蓄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2.投资激励政策(如投资赋税减免)会使需求曲线右移,从而提高利率,增加可贷资金,即政府鼓励投资会使利率上升,储蓄增加——这两种方式都是降低了税收,政府出让了一部分利益,使S和I有了提升,只是当政府将这部分利益出让给供给方时,会导致利率下降,而出让给需求方时,会导致利率上升。这个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那名义利率的上升和下降主要是影响到了哪一部分呢?真实利率还是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由什么决定的呢?查了下真实利率主要由借款人的预期收益决定,预期收益-通货膨胀率,那宏观上的预期收益就是国家经济之后发展会不会更好?3.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供给曲线左移,利率上升,可贷资金减少。
chapter 3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现值,复利,贴现,70/x年后翻番;边际效用递减告诉我们同样的钱在前面比在后面更值钱,因此赚取比失去等值的钱带来的感受变化更少因此人们厌恶风险;保险对于整个经济的意义是分散风险;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长期来看股价会保持在其应有的价位因为所有信息都是透明有效的,但是短期来看是非理性的,波动部分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chapter 4 失业
一国的成年人分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如学生,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其中劳动力分为就业者与失业者。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100%,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100%。
失业者指想工作,但在过去4周没找到工作的人。分为短期失业与长期失业者。大部分人都是短期失业者,但我们某一段时间观察到的大部分人失业者都是长期失业者。
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实际的失业率总是围绕着自然失业率上下波动。对为什么总会存在失业的解释有摩擦性失业(短期,找工作总需要一段时间)与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工资水平被抬到供需关系达到平衡的价格之上。可能的原因有最低工资法,工会,效率工资)。
PART 3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上面讲了长期中的真实经济(GDP增长,储蓄,投资,真实利率,失业等),而这部分会讲各种名义变量(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等),而确定这些名义变量的大小与变化的重要因素是货币政策。
chapter 1 货币制度
货币是指经济中人们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它是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将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称为其流动性,货币本身是交换媒介,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艺术品等流动性较差。
货币可根据本身是否有内在价值分为商品货币(黄金,监狱中的烟)与法定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依赖政府法令具有了名义价值)。
一个经济中的货币分为:
M0: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正在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M0+短期存款
M2:广义货币,M1+长期存款
具体的划分各种材料里都不太一样,领悟精神为主。可以简单理解为M1反应经济中当前正在进行的消费,而M2可以反映正在进行消费的投资的存量。如果M1增速较快表明需求旺盛,M2增速较快表明投资活跃。若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会导致涨价,M2过高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足,有危机风险。
实际流通在外的通货远高于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对此的解释是一部分通货在国外,一部分在地下。
中央银行:监管保障银行体系正常运行(银行的银行)并调节经济中货币总量的机构,如美联储(7名由总统任命并得到参议院确认的理事,任期14年),中国人民银行。
部分准备金制度使银行有了创造货币的功能,原本经济中供给货币量为100%,当准备金率为r%时,银行又发行了(1-r)%的货币。这种借贷方式发行的货币在增加了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负债,因此并没有实际创造任何财富,只是使经济更具流动性。
借款人拿到钱以后去买东西,卖东西的人收到钱又存到银行里,银行又贷出其(1-r)%,如此循环,最终1单位货币可以产生的货币量称为货币乘数=1/r。
现实中的银行运营情况不仅是吸纳存款留存准备金并借贷这么简单,它还会像一家常规公司一样发行股票和债券,并进行投资获得收益。银行通过发行股票拿到的资源叫银行资本,是银行真正自有的资本,而其实际资产可能由准备金,贷款,投资的有价证券等多种资产组成,这些资产总和/银行资本=杠杆率。如下图
高杠杆率意味着每拿出1单位资本能获得更多资产,多出的部分都来自负债部分,比如吸收存款与发行债务。
中央银行通过影响整个银行体系间接地影响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其控制货币工具可以分为影响准备金量,和影响准备金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两种。影响准备金量: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增加货币量从而增加准备金)或出售债券(减少货币量从而减少准备金)或对银行发放贷款(银行以贴现率向中央银行贷款,提高或降低贴现率则提高或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影响准备金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或向银行支付准备金利息鼓励银行提高准备金率。但实际由于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家庭的存款比例与银行的贷款比例,所以其控制力并不精确。
chapter 2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关于货币价值的,与物品价值无关,因此货币的价值与所有经济中的物品一样,取决于供需关系,供给方是中央银行,需求方是经济中所有人。需求的强烈与否首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平均物价水平,物价上升则对货币的需求上升。什么因素确保了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与人们的需求量平衡呢,物价水平是一个变化值,因此在长期中,物价总会稳定到使货币供需平衡的价格。如下图,同时可见货币超发灰导致供给曲线右移,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古典二分法将所有经济变量分为两类:名义变量(以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与真实变量(以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上一part中讲了真实经济中,真实GDP由生产率与生产要素供给决定,真实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真实工资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平衡,这些真实变量与货币供给都没有关系,称为货币中性。这种中性仅适用于长期经济。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总价值/货币量,其中货币总价值=物价*产量(真实GDP),即V=(P*Y)/M,变换以后变成V*M=P*Y,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总量=物价*真实GDP。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使稳定的,因此当货币总量上升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或真实GDP上涨,而真实GDP不会由货币量影响,因此物价必然上涨。
通货膨胀由政府超发货币造成,这个过程所有人持有的货币都更不值钱了,等于大家变相交了通货膨胀税。
费雪效应:因为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因为真实利率不受货币影响,因此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会进行一对一的调整。
因为通货膨胀会同时提高人们的收入与成本,因此不会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但它会造成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与因此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便,任意的财务再分配等成本。
PART 4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chapter 1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个经济通过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或出售物品与服务,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或出售股票与债券等资本资产两种方式与其他经济发生交互。
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净出口=出口值-进口值=贸易余额,净出口>0则贸易盈余,相反则贸易赤字,=0则贸易平衡。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的国外资产-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外国净投资。
资本净流出=净出口,NCO=NX,如NX>0,即出口>进口,则本国获得了外国的货币,外国货币只能购买外国资产,因此资本净流出>0。当NX<0,则出口<进口,也就是本国将本国货币给到了歪果仁手里,歪果仁拿着这些货币只能在我国投资或消费,则资本净流出<0。
Y=C+G+I+NX,则有Y-C-G=S=I+NX=I+NCO,也就是说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
名义汇率是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故每个国家存在多个名义汇率,一般来说研究汇率变化时会将这些汇率做平均,指数化。
除英国,瑞典,丹麦等国家外其他十多个欧盟国家在2002年开始接受统一的货币即欧元。一来有利于贸易流通,二来从政治上说,有助于削弱民族主义,使联盟更加紧密。但这样单一的货币体系,货币政策下,希腊政府在发生债务危机时,因为无法自主超发货币,则只能强行通过提高税收,大幅削减政府开支来度过危机。
真实汇率是一国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服务的比率。如你在越南超市买大米,发现越南大米的价格是中国大米价格的一半,那么真实汇率就是一袋越南大米兑换1/2袋中国大米——在衡量真实汇率的时候,首先要用名义汇率将价格转换为同一种通货,再去进行比较,所以真实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即真实汇率取决于名义汇率与用本国通货衡量的两国物品的价格。在宏观经济中,标的物为一篮子物品与服务,国内消费物价指数为p,国外消费物价指数为p*,汇率为e,则有真实汇率=(e*p)/p*。
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即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并由此在长期经济中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一价定律,即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否则就有未被利用的可以获取利润的机会,如同一件物品在a市场价格低于b市场,则一定会有人从a市场低价买入并到b市场高价出售以此套利,这个过程使a市场供给缩小b市场供增加,并因此反方向影响两个市场上该物品的价格,直到达到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是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物价水平,中国物价高于越南,则人民币一定比越南盾更贵,如一杯咖啡在中国买30,在越南就只能更低,比如10块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越南,1块人民币能享受到在中国3块的物品和服务,即物价更低。如果这杯咖啡在越南买600越南盾,则人民币兑越南盾的汇率一定是600/30=20,即1人民币的购买力在越南和中国一样,也就是1/p=e/p*,则有e=p*/p。因为货币的供需关系会决定物价,而物价决定名义汇率,因此名义汇率也受货币供需关系影响。即一国超发货币时,该国物价上涨,名义汇率下跌,即国内国外都会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在于,首先许多物品时不容易进行贸易的,如massage,它在越南很便宜在中国很贵,但是这样的服务无法贸易套现,所以不会在长期中达成平衡,这个价差会持续存在;其次即时可以贸易,有些物品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并不能完全替代,如德系车在德国生产就是要更贵。
chapter 2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这里有两个模型,一个描述可贷资金市场,与前面的储蓄投资模型差别仅在于由封闭经济的S=I变成了开放经济的S=I+NCO,如下图:
本质上还是供需关系决定了真实利率,反过来当真实利率上升的时候,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但不一样的是国内真实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更多资金趋向国内投资,同时资本净流入增加,I变大,NCO变小。
另一个描述外汇市场,在外汇市场中,NCO=NX。决定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是真实汇率。上一个chapter说明了真实汇率是一国物品与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当真实汇率上升,即物价上升,本国产品变贵,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货币需求量减少。模型如下图:
首先供给是不随真实汇率而变的因为上面说了S=I+NCO,外汇市场的供给即资本净流出NCO由真实利率决定。在这个前提下,较高的真实汇率使本国物品更加昂贵,进而减少需求,故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从逻辑上来说,为什么真实汇率的涨跌不会影响资本净流出,因为所有国内的货币流出都是为了最终流入(只要你还没打算移民),如果仅仅是因为汇率的上涨而流出,在流入的时候会经历同样比例的折算,就没什么意义。
在均衡的真实汇率下,由本国物品与服务净出口引起的歪果仁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正好与由本国资本净流出所引起的本国货币供给达成平衡。
连接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是资本净流出。在可贷资金市场上,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与资本净流出NCO,真实利率使供求平衡。而在外汇市场上,供给来自资本净流出NCO,需求来自净出口NX,真实汇率使供求平衡。而决定资本净流出的关键因素是真实利率,本国真实利率越高,资本净流出越低。
这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模型如下:
两个市场决定了两个相对价格:真实利率与真实汇率。图a中的真实利率是相对于未来物品与服务的现期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图c中的真实汇率是相对于国外物品与服务的国内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下面举几个栗子,说明政策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case 1:政府预算赤字
(插个楼……此刻22:37,北京时间23:37,我坐在越南hotel nikko saigon桌前,来例假了,下午运动的时候有点伤到做了手术的左膝,它此刻在隐隐作痛不知道该如何摆放这条腿才能安抚它,好吧我要说的是,我好困,好想睡觉……为什么总是看到外汇部分的时候就刚好是很困的时候……)
预算赤字发生即支出过大,公共储蓄减少,S减少,真实利率增加,资金更愿意留在国内,因此净流出减少,导致外汇市场供给左移,引起真实汇率上升,货币变贵,于是出口更难,净出口变小。
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真实利率,引起货币升值,使贸易余额(净出口)向赤字方向移动。孪生赤字。
case 2: 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是直接影响一国进出口量的政府政策,通常目的是为了支持国内某个特定行业。方法有关税,或者进口配额。是否实施如进口配额这样的贸易政策会导致贸易赤字缩小我们来了解一下。
进口受到限制,看似直接导致了净出口增大(贸易赤字减小),但实际因此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了,需求曲线右移,导致真实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变贵后会直接导致净出口减小,并抵消之前的增大。举个栗子,美国对日本汽车行业实行进口配额或征收高额关税,使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压力变小,生产更多汽车,但同时由于美元变贵,欧洲决定不买美国飞机,于是结果是汽车的净出口增大被飞机的净出口减小抵消,对日本的贸易顺差被对欧洲的贸易逆差抵消。因此贸易政策对微观经济有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
case 3: 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一个国家的大量的突然的资金流出称为资本外逃,一般由政治动荡引起。资本外逃导致资本净流出NCO右移,可贷资金市场(S=I+NCO)表现为需求增加,外汇市场(NCO=NX)表现为供给增加,因此导致国内真实利率上升(1994年11月到1995年3月墨西哥政府短期债券利率由14%变为70%),国际市场真实汇率下跌货币贬值(同期比索价值由1比索兑29美分下降到15美分)。
资本大量流出一般发生在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疲软的时候,而这种货币的贬值又增加了该国的净出口。而资本流入的国家看起来是通货坚挺,但实际会使其贸易余额向赤字方向移动。中国长久以来一直通过大量持有如美国政府债券(2018年5月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这种主动的资本外流方式来维持人民币的低价值,促进出口。美国政府则一直抗议中国这种“操纵汇率”的行为,并威胁要因此征收高关税。
实际上涉及到国际经济学后政治因素就会很大,政治家往往将不好的经济表现归咎于国外竞争者,但经济学家则会归因于国民储蓄的低水平,无论经济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低储蓄都抑制了资本,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妈耶终于把外汇的部分搞完了)
PART 5 短期经济波动
这部分主要是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解释了短期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
chapter 1 总需求与总供给
首先有3个事实,1.经济波动时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其中投资这项变动最大,平均而言投资只占GDP的1/7,但是在衰退期间GDP的减少中的2/3是由投资减少导致的;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失业率一直围绕5%-6%的自然失业率波动。
其次我们之前将的古典经济学解释的都是长期中的经济,在长期中,真实GDP,真实利率,失业率等真实变量与按照货币衡量的各种名义变量无关,但是在短期中,二者高度相关,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导致真实变量背离其长期趋势,其理论来源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如下: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作为真实变量的真实GDP(产量),与作为名义变量的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它们在长期中无关,在短期中二者的相互影响调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成平衡。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我们通过Y=C+G+I+NX考察物价如何影响需求然后影响产量Y。等式右边的四个部分都对总需求作出贡献,其中我们认为G是政策确定的,不受物价影响,其他3项均受物价影响,其中C:财富效应,即物价下降,等于有了更多钱,于是产生更多消费,增加需求;I:利率效应,物价下降,有了更多的钱去储蓄,利率下降,投资变多,需求增加;NX:物价降低,利率降低,外汇市场上美元贬值,增加净出口,增加需求(在家庭财富中,货币持有量只占很小一部分,同时进出口量在GDP中比重也较小,因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利率效应)。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任意一个固定的物价水平,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移动。主要由1.消费变动引起:减(增)税,股市上涨(下跌)使人们在同样的物价水平下需求上涨(下跌);2.投资变动引起:对未来乐观悲观,税收增减;3.政府购买引起:增加减少政府支出直接影响需求;4.净出口变动引起:其他国家因为各种经济政治问题改变针对本国的进出口量时。
总供给曲线:长期中是垂直的,短期中因为黏性工资理论,黏性价格理论,错觉理论等向右上方倾斜,并因为同一物价水平下劳动量,资本,自然资源,技术,预期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发移动。
1. 由总需求曲线移动引起的经济波动:
总需求因为如悲观情绪等原因减少,AD1左移到AD2,导致A点左移到B点,短期中产量减少,P1下移到P2,短期中物价下跌,但是逐渐人们习惯了这个物价,调整了预期物价水平后,会恢复生产,使供给增加,由AS1右移至AS2,产量由B恢复到和A同水平的C,物价进一步降低到P3,重新与长期总供给达成平衡。
因此有:1.短期中,总需求曲线移动会引起产量波动;2.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移动会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量;3.政府可以在总需求曲线移动时通过增加支出,增发货币等方法刺激需求,使需求曲线返回到原来水平,减缓经济的短期波动。
2. 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的经济波动:
假设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等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左移,则导致物价上升的同时产量减少,即滞涨,物价上升导致工人要求更高的待遇,进一步减少产量,整个过程螺旋上升,在需求不变时(上图),就业率会持续降低直到工人议价能力降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产量逐渐开始商城,供给曲线右移回原来位置。而在实际情况中政府回通过扩大总需求使需求曲线右移来抵消供给曲线的左移,这会使产量回到自然水平但引起物价的上涨(下图)。
即:1.总供给的移动会引起滞胀;2.决策者可以扩大需求抵消供给移动的影响,但要以加剧通货膨胀为代价。
chapter 2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总统和国会确定的政府支出与税收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step 1 :流动性偏好理论了解一下:货币供给是确定量,需求由利率调整,达成供求平衡。
step 2:将货币供需模型(利率与货币量)与产量供需模型(物价水平与产量)联系起来,考察这4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前面我们用Y=C+G+I+NX解释了物价如何影响需求进而影响产量,这里货币供需将插楼,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倾斜):物价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导致利率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鼓励储蓄抑制投资)。
step 3:考察货币供给如何影响总需求: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并导致在既定物价水平时总需求直接增大,即需求曲线右移,产量增加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而这个货币量则是通过利率来控制,比如对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短期贷款利率)作为政策工具,每六个周被重新评估一次。
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与货币供给一样,税收调整通过影响企业与家庭的指出决策间接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而政府购买则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了企业与个人的收入,进而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支出,引起总需求的除政府支出增加的额外变动,也就是说1RMB的政府支出会对总需求造成大于1RMB的增加。而这种乘数效应会随着投资更高水平的需求而加强(下面有更多的空间供效应滚动)。同时乘数效应适用于GDP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C,G,I,NX)的增加或减少变化。
乘数效应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人们在收入增加后会提高消费。因此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乘数=1/(1-MPC),其推导过程如下: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总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时会增加消费,人们会选择以流动性形式持有更多货币,因此提高了利率(这里我比较疑惑,我花增加的部分不就好了吗,为什么收入增加,反而导致我动了我的储蓄呢?或者这就是在中国的消费理念下,或者说在我的收入增量相比消费增量总是更大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就比较低?),进而抑制了投资,使总需求曲线部分左移,抵消之前的部分右移。
税收变动也会以同样的逻辑影响总需求,同样受到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相互作用,同时,这里有个独有的影响因子是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的预期。若预期持久,则消费行为会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预期暂时,则不会有太大改变。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的波动主要由非理性的悲观主义与了乐观主义造成,因此决策者应运用各种货币与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政策都由很长的时滞,因此在政策发挥作用时经济状况往往与制定时已经不一样,由此试图稳定经济的措施反而造成不稳定。
也因此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能消除时滞则经济会较为稳定,自动稳定器如税制(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进而刺激总需求),政府支出(衰退时自动增加失业,福利等补助,刺激总需求)使经济进入衰退时可以不必刻意采取措施而自动刺激总需求(也是real理想)。
chapter 3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长期中,自然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各种特点如最低工资法,工会,效率工资,寻找工作有效性)与通货膨胀(取决于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给的增长)是不相关的,但在短期中,决策者通过货币与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促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会在短期内扩大产量并减少就业,但这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相反紧缩总需求使经济沿短期总供给曲线下移,虽然会降低通货膨胀,但会以暂时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这就要求社会在二者中做短期的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这种短期的权衡取舍关系(妈耶好多曲线):
但在长期中,由于失业是经济中的真实变量,而通货膨胀是由货币量决定的,古典经济学告诉我们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不相关且无法影响真实变量。因此有长期中的菲利普斯曲线:
结合之前的长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知无论中央银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在长期中,都只能影响名义变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无法影响真实变量,产量与失业都会处于各自的自然水平:
在长短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中,短期的货币增加与而黏性价格会使企业收益大于投入,刺激生产,因此短暂地提高产量,但在长期中,人们的有了相应的通货膨胀预期,因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最终会付出与物价水平相当的名义工资,产量回到自然水平。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人们最初因为没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在企业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降低了失业率,逐渐人们有了这样的预期,在产量回到自然水平的同时失业率也回到了自然水平:
当总供给受到不利冲击时(如石油价格突然大幅上涨),会在滞胀的同时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与更高的失业率:
此时决策者面临是否要降低通货膨胀的艰难决策:这会使国家经历一段高失业率,低产量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人们达成通货膨胀能够下降的预期的时间长短,若民众足够信任决策者降低通货膨胀的决心,则这个时期可以被缩得很短:
PART 6 最后的思考
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2. 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支出更直接,减税多出的收入可能被储蓄而非消费;而减税分散了支出决策,而非集中依靠政府,且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因为人们收到减税鼓励会更积极寻找工作,因此供给同时也会增加,而政府直接支出会让人们产生重税的预期,进而降低生产消费的积极性
3.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能力不足,权利滥用
4.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适当通货膨胀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5. 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不应该孤立看待赤字,横向来说是这一代的多中财政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纵向来看这一代的支出受益者是后代,因此由后代背负一定赤字也是合理的
6.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储蓄对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鼓励储蓄收益更大的是财富更多的人,因此会造成更严重的不平衡,同时我们不清楚替代效应(更高的收益促进更高的储蓄)与收入效应(收益更高因此更少的储蓄即可满足未来的消费)相互抵消后的效果如何
END
——2018年6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