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或许是又到了夜深人静思考人生的时刻,或许仅仅是想就一个话题写点文字证明我在思考,在呼吸着,总之,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想要谈谈关于入世之道的个人见解,或许用我们熟悉的一个话题“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来解释最为合理。
最近在学校里参加了陶氏化学的一次校园招聘宣讲,对于HR的招聘原则来讲,任何一家追求卓越的公司应该都希望接收到具有如下特征的员工;具有快速学习新知识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并时刻追求改变的能力;乐于奉献(当然和薪水成正比)的热情;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具有沟通和影响力……而今天我不想谈及学习只想聊聊人际交往,一个个体的交往方式或许真得和成长的环境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无论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都无可厚非,只有适宜还是不适宜。很简单,如果对方感觉和你聊天可以放轻松下来,畅谈心扉,证明你的待人方式是适宜的,而如果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有所芥蒂,则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情况则恰恰相反。
最近有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它的大意大体如下:和快乐阳光的人在一起,即使你遇到了晦暗烦心的事情也会将不开心抛诸脑后;和睿智宽容坦荡的人在一起,潜移默化中自己也会逐渐养成以一种开放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环境;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智慧,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这句话我记忆很深刻,因为我本身也如此赞同这样的观点论断。
可这些其实还不是我想讲的重点,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一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即使是孪生,性格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那么何谈性格相合呢?我从来没有期待过能够遇到性格相合的朋友,只是怀着一颗相对开放的心态希望能够结识具有“善,诚,真”这样的朋友,很幸运,我遇到了,而且还结识了很多,我们可以谈任何事情,所谓的虚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但也很忧伤,因为我的确也遇到了心寒的事情,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这份寒冬凛冽注定了我即使表现的不在意但也离形同陌路不远啦。让我感激并且深深影响过我的朋友很多,如此的帮助不是一句言谢就可以简单带过,或许某一天,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能够施加援助就不会犹豫,即使明知道不会有任何回报也无所谓,因为做事情真的不能总想着自己那点空间,过于狭隘我不喜欢也更不会允许自己演变成这类人的存在。
当我们被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就会感觉很惬意,一位曾经的大学教师徐老,一位文法学院的教授,我真的不仅仅是几次提到他,一年三次选择他的通识课程来听,或许他对于“仁”的理解对于兼容大爱的解释对于处世为人的理解之深入已经被我无形放大化啦,一句话就是很崇敬他。我从不疯狂追星,但这个也有那种自愿成为粉丝的意味。而入世之道不就是我们需要让周边的朋友感到惬意么,如果不是这么考虑的,我倒是很想听听其它见解。
另一个观点我想表述的是,包括我在内似乎很多人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和慢热型的人去打交道,毫不隐晦的讲,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可以说是一位很高冷沉默的人,或许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那种应试教育让现在的我感觉很封闭,长期接触我的朋友或许还了解我,但很遗憾也错过了很多本该去做的事情。大学四年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适应的奇迹,或许是由于我追求个性洒脱,希望改变一些缺陷也一直在改变着,或许是遇到了那么多指引自己方向的学长学姐,以及我可爱的像朋友一般的辅导员们,或许就像朋友所讲的那样,我在内心一直希望去最大化的接触外界只是少一个平台而已。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考虑,学业科研,个人健身保养,日常饮食,衣着搭配等等,不想如曾经的那样擦肩错过,即使是因为学业忙碌还是其它高大上的理由,那么问题出现啦,我们究竟如何选择一个正确并且行之有效的入世之道,其实也很简单,30%适度的热情加上10%个人独特魅力再加上60%诚善的内在品质,这个比例仅仅代表个人想法,或许不正确,但绝对不是没有道理。
人生过于短暂,或许是由于我还没有从刚刚过去的暑假中祖父去世的悲痛中彻底走出来,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会选择一个人找个清静或者喧嚣的地方去自我开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此类的悲痛,这种时候朋友则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只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句加油,但这已经足够。所以,我们自己想着如何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越来越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越来越充满着一系列戏剧化却又很公正的社会,首先一点,在我们的人迹旅程以及学业事业发展中去认识,去结识能够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份乐观,一份更多的可能性,一份轻松等等的朋友,因为我们已经很累,习惯性的换位思考如果连一份轻松的聊天都换不来的话或许就真的没有意义,也没有更多的必要啦,你说,难道不是这样么?
撰稿人:浮云飘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