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管理者,经常要面对的是各种幼儿园教育理念纷至沓来的局面,今天是蒙台梭利、明天是瑞吉欧,后天是娃德福、森林幼儿园、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缩写)、国内目前最火的“安吉游戏”……各种幼教理念以及相伴随的幼教课程让人应接不暇。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们应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呢?坐以待毙,固守“疆土”,不思进取不行,但是“拿来主义”也不行。我们需要认清现实、把脉未来。我们需要有面对各种幼儿教育理念洗礼时,沉着应对、有效利用的智慧。
将幼教理念引入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智慧?“六个避免”(6AVOID,简称“6A”)帮您指点迷津,让您未雨绸缪,在幼教新观念的学习和运用中有一颗坚定的心,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一、避免浮躁心理——大杂烩
幼儿园的管理首先是办园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管理。而其核心是理念,重点是课程管理。
幼儿园的管理最忌讳心浮气躁,没有自己的明确发展定位,看到什么发展理念、发展模式都觉得我也应该有,我也应该学,生怕落后他人。面对各种幼教理念,这也觉得好,那也觉得好,有一种攀比心理:别人有的,我也与应该有;别人都用的,我也应该用。总之就是需要拉一面大旗做幌子,否则觉得幼儿园不够高大上。
然而,理念若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只是个幌子而已;若所有的理念都来者不拒,那就会变成大杂烩,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必然走不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所以,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找准自己的理念和定位,拿着一把尺子去找适合自己幼儿园发展的幼教理念,而不是被各种幼教理念牵着鼻子走。
二、避免拿来主义——不加辨别
国外幼教理念多种多样。但并不是外国的理念就比中国的好,什么东西都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一种自卑主义。是因为不自信、不自强,没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些幼儿园在发展中不断地赶时髦、追潮流,为理念而理念,而忽视了国情、忽视了地域特点、忽视了受众需求。这种对任何教育理念都不加辨别地“拿来”的行为,更多是“猎奇”心理作怪。管理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对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家长、幼儿的教育需求作足够分析。
面对各种幼教理念,他们的衡量标尺是是是否炒得火热,而不是是否适合我的需要。因此,管理者要避免对各种幼教理念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
三、避免生搬硬套——不伦不类
幼教理念的生搬硬套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认知层面。表现为管理者没有充分理解理念的背景、内涵、价值和适用范围。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是无根之水,它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积淀而产生的,例如“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意大利瑞吉欧独特的人文底蕴、教育积淀和历史文化特点的土壤而生的,不是可以随意模仿和复制的。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管理者必须对一种教育理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有深刻理解,才能对理念的运用有准确和精到的把握。
第二是实践层面。表现为管理者纵然对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背景、内涵和外延理解得很深刻和透彻了,但却缺少对现实的分析。管理者陷入一种理想主义而生硬地运用理论。结果必然是理念与实践格格不入。例如,现在很火的“STEM”教育,有些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怎么看都像是新瓶装旧酒,就是拉着“STEM”的虎皮,作者传统的科学认知教育。没有深刻理解“STEM”的精髓,结果在实践中做得不伦不类。
四、避免画虎类猫——没有特色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幼儿园,如果完全照搬过来肯定不是最好的。例如,不少幼儿园都热衷于“蒙台梭利”幼儿园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教育课程。他们往往以对“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还原度多高来衡量是否“蒙氏正宗”,并以此嘲笑他人的“不正宗”。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幼教理念引入幼儿园,不是为了从一个场域到另一个场域的“还原”,而是理解、运用、改造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单纯的模仿和照搬只是教育理念运用的最初级阶段。就像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理念的三大改造——把“学校即社会”改造成“社会即学校”,把“教育即生活”改造成“生活即教育”,把“做中学”改造成“教学、学、做合一”。这是教育理念本土化改造的典范。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理念的运用绝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过来,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辨别和改造。理念永远是服务与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让教育和人发展服务于理念。
应该以教育和人的发展调整和改变教育理念,而不是用理念改变教育和人的发展。幼儿园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一点: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某种教育理念,完全是因为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只有认清这一点,才不会被各种教育理念牵着鼻子走,而迷失幼儿园发展的方向、迷失儿童培养方向。
五、避免瞎折腾——没有定位
教育需要休养生息。当今整个教育界变革太剧烈,今天一个理念,明天一个变革,搞得幼儿园管理者措手不及、心生浮躁。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一个教育理念还没有焐热,新的教育理念又涌来的局面,不少幼儿园就陷入了被动应付的状态。幼儿园的发展是需要有变革精神和变革行动的,但当变革变成了一种常态,变成了一种过于频繁的活动时,这种所谓的变革就会变成一种“破坏的力量”。就像刚种下的下树苗,根基未稳就被摇动、拔除,我么就只会看到树苗在不断更替,而不见树木生长。
然而,种树不是目的,树木成林才是目的。过于频繁的教育理念更替和变革会变成一种“瞎折腾”,打乱教育的节律,让教育陷入“疲惫”。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是最不能浮躁、最经不起折腾的事业,它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教育者静下心来思考。
教育就像培育树苗,根本是急躁不得的事情!因此,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找准幼儿园定位,找准培养目标,找准课程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而不要随意更换理念和发展路线。少折腾,教育的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儿童才能在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六、避免舍本逐末——忽视根本
教育的本真是“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教育理念,无论什么课程模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的终极信条始终是“人的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来说就是“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引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时,如果跟“儿童的发展”不对路,那么无论它多么火爆、被捧得多么高都应该抛弃或加以改造。
新的教育理念与儿童的发展不对路的情况通常由以下四种情况,管理者应该加以辨别:
第一种情况,新的教育理念只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教育条件之下。例如“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基本上是不适用的。应为其有极严格、规范的操作模式和特定的教具。昂贵的费用和对操作空间的要求都超出了农村幼儿园的实际。
第二种情况是,国外引进的新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本土幼儿园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造。例如“STEM”课程的引入,就收到很多传统文化的阻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重人文轻科技,特别对于儿童编程等课程的接纳程度还很低。于是就有了“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改造。
第三种情况是教育观念上的冲突。如“儿童哲学”课程的引入中,我们一度认为“哲学”是高深的东西,不是儿童能够“玩转”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一是因为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有误,二是因为对儿童的理解有偏差,三是对“儿童哲学”的理解有误区。
第四种情况是,发展的“步伐落差”。如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优越的教育条件而形成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供给链,并不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所能够迅速赶上的,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后才能够接轨。这种“步伐落差”是文化背景、教育条件、本土特点和教育观念差异的综合反映。是教育管理者在引进幼儿教育理念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幼儿园管理者在学习和运用幼教理念时,必须因地制宜,客观判断、冷静分析理论与现实的因素,不浮躁、不跟风、不猎奇,杜绝拿来主义和囫囵吞枣,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为根本指引,结合本土文化、地域特点和教育条件、幼儿园发展定位,灵活地运用和改造教育理念。把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园发展的力量,为我所用,而不是舍本逐末,让教育理念牵制了“人的教育活动”,让幼教虚假繁荣掩盖了教育的本真——儿童的成长。
注:本文收录于“教育家社区”平台。转载请注明!版权所有,禁止商业用途的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