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也是我现在对很多事情的一个看法。
我认为比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深层思考,比深层思考更重要的是构建认知体系。通俗讲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里就涉及到“道”和“术”,“道”需要去深层思考和探索,“术”需要不断总结和实践。这里说的“道”指的是作品表达的思想灵魂,“术”指的是写作方法上的一些技巧。当然还要知和行去合一,才能验证是否真的得到了。
下面就分享三点,我在小说里的探寻的道和术。
(1)道的问题,关于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道不好讲,更多需要自己多去思考和领悟。我借用《三体》里,章北海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要多想。
我举个自己思考的例子供大家参考:某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看一本小说,作者是通过什么留下读者的?
首先肯定是小说要有吸引力,才能留下读者,那读者留下了,其实就是读者的注意力+情感也留下了,而如何留下注意力和情感呢?吸引注意力是因为好奇心害死猫的那种好奇呢?还是其他的什么?而触动情感的又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就想起自己每次玩手机那种不亦乐乎,欲罢不能的感觉。每次玩手机,不管是玩游戏,还是说刷剧,逛淘宝。都是在让我留下注意力和情感。注意力就是让用户把焦点和时间留下,而情感是让用户有一定的心理满足或是共鸣。而这些会产生用户的黏度,用户第二天会继续玩,之后也会一直继续,直到无法再满足,当然自己有事情另当别论,但这个玩一定会在你的脑子里留下印象。并且还可以用户带来用户,因为好,就会忍不住分享给亲朋好友。
那我们写的小说,是不是也需要去让读者留下他的注意力和情感呢?这就涉及到,每写一句话,想让用户看到的注意力焦点是什么?小到一句话,大到段落,在大到章节,在大到全文,让读者去注意什么?读者读完能产生的情感又是什么?所以我们该操心的就是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留下读者的身心。注意力这也就牵扯到以前唐糖老师给大家讲课说的:悬念。我理解的就是用户看到会产生为什么?一个问号(?),或是不明所以的省略号(......),或者会去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号(!),或是期待下文的逗号(,)。当然不仅仅只是悬念,这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教父》里有句话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遥远的救世主》里有段话说:“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他的功效就是启迪人得觉悟,震撼人得灵魂,这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 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而每个写作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看的透才能写出更直击灵魂的书,也就是去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当然,这不简单,需要我们每个写作者不停地去思考和探索。
对此引发的迁移思考: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做的好的都能熟练运用: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
例如:抖音的运作模式。抖音提供平台(操作系统),用户自主研发产品内容,自己拍小视频和写文案,制作完上传,抖音审核通过即可发布。抖音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内容都是用户自己生产的,抖音不需要去头疼内容生产这些问题。然后其他用户浏览,会带来用户流量,使用的用户就会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如此反复循环……(边际成本低,边际效益却高),而且制作内容的用户如果自己制作的内好容,也会留下其他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也就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再例如:麦当劳、肯德基也是,只用提供品牌,其他的都是加盟者自己的事,但用户会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
关于注意力和情感的问题,引发的其他思考:现在社会,网络某个程度上放大了人的欲望,它正在一步步蚕食人的空闲时间,让人上瘾,并且难以自拔。把过多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投注到虚拟网络上,导致了现实世界的空虚和冷漠。在网络里人是高欲望,但现实里很多人却是低欲望。这个低欲望导致人在生存,社交,婚恋,进取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上升一些就是社会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等问题。当然不仅仅是这一个原因,涉及的原因很多,只是对此的一个思考。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下去自己思考,包括之前很火的内卷,日本的低欲望生活等等。为什么物质越富足,人的精神反而越匮乏了,比比皆是精神流浪的人。
以上举的例子,是我通过注意力和情感这个点,我所引发的思考。举这个例子,本质是说能思考明白了一些问题,它们就可以成为我们写相关问题的小说,它里面的一个思想灵魂,也就是道。而吸引读者留下也就是这个道,这个可以直击灵魂的道。
当然生活中可讨论的问题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去探索挖掘,摸索出属于自己每个故事里的道。
(2)术的问题一,关于小说的骨骼
笼统来说,小说写的无非是人的事和非人的事。
写小说离不开:动机(目标)+难题(障碍)。‘编排情节’就是看人物如何脱离困境,解决难题。
写人围绕不开的动机有:是非名利,爱恨情仇等。本质上说也就是两个问题:生存问题和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而动机通常分成两种形式: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主角的动机一定与他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主角无法取得(或逃离)那样的事物,他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故事的节拍:就像往平静的水里丢石头,或是起浪花,或是泛起涟漪,最后或是风平浪静,或是波涛汹涌。而且一个石头丢完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所以切换到下个章节的永远都是要给读者留下“未完待续”的感觉,就像一个逗号(,),然后故事依次循环。
以我以前的职业为例,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以前的职业是程序员,也就是码农。我的动机是想早点下班happy,但是下班的时候,测试给我写的代码提了几个难题bug,然后我就没办法下班了,要想下班就必须解决完这些bug。于是,我留下来改bug,我开始解决第一个bug,解决的方法是先重现问题,然后定位问题,去寻找本质原因所在,最终解决问题,但老天偏偏不如人意,此时我以为解决完了这个bug,就好了,但其实我又引发了新的bug,没办法,我只好继续解决,bug套着bug,一个个去解决。终于,晚上十点左右,我解决完了所有的bug,也就可以下班回家了,这时候我早已经心力交瘁了,之前happy的想法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把辛酸泪。
这个和“一波三折”同理:遇上矛盾,矛盾升级,矛盾高峰,以为解决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然后矛盾升级,矛盾高峰,以为解决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然后矛盾升级,矛盾高峰,以为解决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依次循环,直到所有难题解决完毕。
总的来说小说的骨骼填充的是:动机(目标),难题(障碍),解决难题的方案(行动,冲突,反应)。总结来说就是:动机+多个难题+解决难题时一波三折。
至于小说写非人的事儿,目前我还没怎么去思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无法脱离人的认知和想象,本质上来说写的还是人的那些事儿,只是包裹的外壳是非人的,内里其实还是人的灵魂和思维。
(3)术的问题二,关于小说的血肉
已经填充好灵魂和骨骼,接下来就是填充小说的血肉,而血肉填充靠得就是一个个场景。
首先讲一些理论知识,场景节拍是什么?场景构成包含哪些东西?
场景节拍:“行动,反应,再行动,再反应,再行动......”。常见的场景4节拍:好人,坏人,好人,坏人。或是坏人,好人,坏人,好人。也就是你来我往。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你再踢我一脚,我还你一脚......这样一直打来打去。
至于行动场景包含场景目标、冲突,以及主角面临的后果(通常不太妙)。反应场景让读者看到角色的情绪反应,减缓叙事速度,提供反思的时间。而且每个场景都该有个中心桥段,聚焦在特定的瞬间或对话。如果场景没有这个热点,或许就该删掉。
简单来说场景的构成包含:行动+反应+说明叙述,它们是整个血肉的构造。再拆解细一些则是:动作+对话+内心戏+说明叙述,它们是每一块血肉的构造。而这些核心离不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例如:《遥远的救世主》第一章。
《遥远的救世主1》 《遥远的救世主2》1)先对场景进行一个大概分析:
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是:1995年5月21日柏林时间下午2点30分;地点是:法兰克福机场外,法兰克福机场接机处,机场的停车场;人物:芮小丹和肖亚文)。
场景:情节,由人催生出来的事情,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接人+接到人+开车离开)。
视角:看作者笔下镜头如何去推进?看到了什么?——由远镜头的机场外,停飞机的地方,切到近镜头里接机处等人的芮小丹,再到聚焦镜头到肖雅文是什么长相。然后镜头切到两人身上,两人拥抱寒暄。切换场景是两人边说边走到停车场,这时候镜头跟在两人身后。等两人上了一辆白色的轿车后,镜头就放到车里,之后就是两人继续对话场景。
个人觉得这一段很像马克思主义里面说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本书的作者豆豆,讲的也是围绕着“道”即规律,展开的一些探讨。那作者本身对“道”看的重,不管是书传达的内容的那种道,还是写作技巧上的道,都是值得去研究的。
2)如何对应上:行动+反应+说明叙述。(细致拆解:先分析要写什么场景,然后通过动作+对话+内心戏+说明叙述这些内容去填充。)
《遥远的救世主》3)写作技巧上规律:(地点/环境)有什么,它怎么样了/它在干什么?这样会怎么样?/形容一下。
大致分析情节为:北京时间某点,有航班降落,然后有人接亲友,然后接到亲友后离开。
有芮小丹,它在等人。
有肖亚文,它随旅客走出,它什么也没带,不像旅游像逛超市。
有肖亚文,它长着精致的脸,像油画艺术作品。
有肖亚文,它身穿职业套装,眼睛有灵气,浑身散发干练的气质……
例如:汽车驶出市区,下了环城路上了乡间的小柏油路。一轮明月挂在苍穹的边缘,银色的月光铺满了大地,照着这条绵延的小路。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淡淡的白云像水波一样轻柔荡漾,很美。芮小丹不时地侧脸看一眼丁元英,心里充盈着忐忑的温馨。
规律:有什么,它怎么样了,这样会怎么样/形容一下。
分析:有汽车,它驶出市区,然后上了柏油路。
有明月,它挂在苍穹边缘,然后月光铺满大地,照着小路。
有星空,它清朗透明,淡淡的白云像什么……
例如:月亮高照,柔和的月光把村庄笼罩在一片银黑的色调里,显得有些轮廓模糊。微风徐徐吹过,弥漫着一股田野特有的清新的气息。
规律:有什么,它怎么样了,这样会怎么样。
分析:有月亮,它高照,然后把村子笼罩,显得模糊。
有风,它徐徐吹,然后弥漫气息。
例如:《魔道祖师》第一章。
《魔道祖师》分析事情:被人打了一顿。(想要做什么,不让你做什么(冲突))
首先是主角猝不及防被人踹了一脚,肯定会痛,然后怎么个痛法?是被谁打的,打他的人在干嘛?在骂他,然后再来点吃瓜群众讨论下,最后架打完大家走人。开始,发生,结束。小说的基本节奏是“行动,反应,再行动”。主角行动,配角反应,然后主角的行动,再配角反应。这些都体现在动作+内心戏+对话+说明叙述中。
分析完场景,就可以随便套用场景:(人、事、物)吃饭,等人,告白……
总结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都会有一个本质的回归,所以追本溯源,找到本质规律(如实观照,道法自然,如来)很重要,而寻找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多问为什么?寻到了之后,能够把他们迁移运用到方方面面去。小说的道就像是一些被破解的文化密码,就是文章传达的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而术更多的是技巧上的一些规律,它是小说的骨骼和血肉。
今天的分享汇总的核心是:道是小说的思想灵魂,术是小说的骨骼和血肉,骨骼是:动机,难题,解决难题时一波三折;血肉是:一个个场景,每一个场景具体是:动作,对话,内心戏,说明叙述。
少则得,多则惑。建议大家能够去精读一两部作品,并能够静下心去分析一下作品。相信一定能大有所获。
以上仅本人一方之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疑问,纯属认知不同。不喜请勿喷!谢谢!
涉及书籍:《道德经》《直击本质》《深层认知》《这样写出好故事》《三体》《遥远的救世主》《魔道祖师》
日剧:《像乌鸦一样思考》观察,假设,实验,研究。保持一份好奇心,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
夹带私货推荐一部日漫:《致不灭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