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案例:学生11岁,家长反映学生在家使用手机成瘾,不能和父母沟通,经常发生较激烈冲突,学生出现自残的极端行为。学生班主任反映,学生的交往能力较弱,常与同学同伴发生冲突,自控能较差,情绪容易崩溃。
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交流,辅导过程:
学生自述:
自己知道先做作业,做完之后再看手机,妈妈不信任我,我需要单独的空间;
我想爸爸妈妈带我出去旅游,在本子上记下了自己记得的父母带我去的地方,没有超过10个,想父母带自己去沙漠、海边旅游;
不想和妈妈去她的工地,不想妈妈把自己放在二姨家,不想吃随随便便的二十多块钱的外卖,想妈妈亲自给自己做饭吃;
妈妈把爸爸送给我的棉花糖送人了,那个棉花糖是爸爸在外地给我买的,这边没有,妈妈说不就是个棉花糖吗,大不了给我买别的赔给我,她这样让我很生气;
爸爸在外地上班,不经常回来,希望他能够多回来陪陪我,爸爸说他上班可以养我们全家,妈妈不用做事,妈妈不做事,也就不会亏钱,也不会到处借钱货款;
妈妈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只要我一惹她不高兴,她就会打我,很凶的那种,打完了又来哄我,我很讨厌她这样;
我站的最高的一次是我二姨家的楼顶,是二姨把我抱下来的,我还用刀捅自己的肚子,我实在是不想再活下去了;
我自己查了,我做了问卷,和抑郁症每一项都能对上,我要去医院看病,做一次大检查;
和同学打架是因为他们说我们家是负翁,我是负二代,他们给我起外号“臭水沟”,我就和他们打架了,和我关系好的同学,上学期转学了,老师说我太敏感了。
学生情况分析和辅导内容:学生出现的手机成瘾及自残的行为,实际是提示学生在家庭关系中的问题,导致的结果。交流中学生愿意表达,交流正常,语言逻辑清晰,情绪较平稳,在交流到渴望陪伴的部分,情绪能量波动较大,提示对陪伴的渴望。
本次辅导,辅导员给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对已有的偏差行为,做共情接纳,并用“撇标签”“种心锚”等工具与学生建立关系,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给学生心理支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渴望,为今后的辅导打基础。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其根本是不佳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结果,需要和该同学的家长再做沟通和辅导,学习科学的亲子沟通模式,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等。
班主任:持续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后期情况。要求学生家长必须配合做出改变,孩子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能一直求助外界。
生活老师:多关注学生生活,多给学生理解和关怀。
学生家长:建议母亲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交流,探索帮助改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的方法。
家长学校:持续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后期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