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团队引导技术之中,参与式决策是其中之一。不过提到参与式决策,就不得不提到钻石模型:

一般可以分为:
1, 正常区(Business as usual)
此时团队中的参与者要么在等待别人发言,要么慢慢开始抛出自己的第一反应或者常规建议。这时的建议多数是保守的或者常规的。
2,分歧区(Divergent Zone)
随着团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成员会想表达自己独有的看法。这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例如轮询或释义等,来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观点。这时通常我观察到以下情况:
团队成员开始乐意举手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发言时引用到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补充和反对等、有时私下进行小规模的切切私语般的探讨(排除那些讨论其它无关话题的吃瓜群众)、在团队成员发表完意见和建议之后开始沉思或者提问等。
3,牢骚区(Groan Zone)
随着表达观点的减少,冲突开始慢慢显现。此时我曾经遇到以下挑战:
个人都有个人的看法,导致思路种类过多;很多思路虽然表达不同但是意思很接近;激烈的争论双(多)方均无法说服对方;由于上下级关系或者其它原因,导致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采取回避、附和等不积极回应;有时甚至在自己想法被大家否定之后愤然离场或者开始小声咕哝等等。
在团队引导中,牢骚区是需要避免的。为了避免进入牢骚区,我常常会使用以下引导方法:
头脑风暴可能是使用较多的场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大家会在正常区(Business As Usual)提出一些传统的想法或者解决方案。而头脑分宝的目的在于打破那些传统的想法,激发大家的思考。
不过当参与如果人数较多的话,分组讨论就是另一种不错的选择。一般会将大家分组(4人左右,个人感觉较为理想且组员最好不是来自同一地方);
如果人数较少的话,则我会考虑使用开放空间的方法,让团队成员在开放空间中直接做探讨,不过此时记录的工作和时间控制就需要注意了。
在记录完成以后一般会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采用投票方式来做最后的收敛,以求大家产生一种共识防止混乱的发生及便于做进一步的行动。收敛的方式比较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或者一言堂)。
关于投票的方式有如下:一人一票或者一人多票,当然也可以直接举手表、打点或无记名投票等等,当然相应的准备工作也会有所不同。
4,收敛区(Convergent Zone)
此时一种或者多种的方案已经为大家所共识,我经常观察到以下现象:
大范围分歧已经被弥补,一般不再有新的思路提出、大家对此时开始达成对一种“主流的”框架的共识、并就最后的方案开始做最后的讨论和总结、多数人开始记录且表情都变的高兴和若有所得等等。
5,收尾区(Closure Zone)
一般是结束和具体行动的输出,当然对会议的评价也会成为其中之一。
等5个区域。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引导技术在团队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引导并不是万能的。
敏捷中做为Scrum Master个人认为以下情况,最好不要做引导:
1,在具体的技术或者业务话题中,请不要做引导。
因为前者是技术人员的事情,而后者应该是业务人员的决策。即使你有一定的技术/业务背景也不要如此做。不仅妨碍了引导者的中立性,更可能使你迷失在具体的细节中而使会议的进展脱控。
2,在有破坏性冲突发生的时候,请不要做引导。
此时,应该直接制止其发生防止事态的恶化。
3,在需要做教练的时候不要引导。
这情况经常发生在团队开始导入敏捷的时候,团队对敏捷经常有疑惑。而这些疑惑通常是常识范围内的,此时可能已经超出教练的工作范围,此时我们不妨引入导师或者顾问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以上仅仅为个人分享,如有探讨请留言。
参考文章
《结构化研讨:参与式决策操作手册(第3版)》 作者:山姆•肯纳等(美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