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竖弯钩而不是“竖折钩”
●为什么要变?不变行不行
●为什么是“写”字而不是“画”字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识字教学中,究竟怎样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整合?怎样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激发学生认识、研究汉字的好奇心,这是解决有关识字教学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
在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我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每一课的生字进行审视、研究、比较,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最终达到目的。在这些问题中,我们提得最多的是——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为什么是竖弯钩而不是“竖折钩”
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会写“一”到“十”这十个数字汉字,这其中涉及到的笔画除了点、横、撇、捺,还有竖弯、横折钩、竖弯钩和横折弯钩。在练习写“七”这个生字时,一部分学生将第二画的竖弯钩写成了“竖折钩”。于是,课堂上发生了争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是竖弯钩,一部分学生认为把它叫做“竖折钩”又何尝不可。面对这样的争执,我先是肯定了学生对待问题的主见性,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已学过的“四”的第二画(横折钩)和第四画(竖弯)以及“五”的第三画(横折)。学生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折”的转角处是“方”的,而“弯”的转角处是“圆”的,即转角处是方的就是“折”,是圆的就是“弯”。
在学生比较思考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沉思:前人造字时为什么就不把竖弯钩造成“竖折钩”呢?手里拿着教鞭,脑海里反复念着“弯”“折”。突然,“咔嚓”一声,教鞭被我折断(木质部分断了,皮还连着)了一截。断的部分一甩一甩的,欲落不落。突然灵光一闪,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举起教鞭,一只手捏着一端,向学生做了两个动作“弯”和“折”。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弯”和“折”会出现两种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稍作思考,得出结论:“弯”不会断,而“折”会断。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过头观察“四”、“五”、“七”这三个字,并让他们思考:如果将“四”中的竖弯和“七”中的竖弯钩换成“折”会怎样?“会断的。”学生回答。“那么‘四’中的横折钩和‘五’中的横折为什么又可以是‘折’呢?”一学生反问道。于是我和学生又进入了另一层次的思考。通过比较,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四”和“五”中的折笔都有其他笔画作支撑,而竖弯和竖弯钩之所以是弯,是因为没有其他笔画作支撑。
为什么要变?不变行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