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先生说:“把这种事归咎到父母身上的人很多啊,而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志向。志向确立了的时候,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读书写文章,怎么会拖累人呢?只是人们为自己的得失所拖累罢了。”先生因此感叹道:“良知之学不昌明于天下,不知道还要耽误多少英雄在这里!
养是人生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
“人如果切切实实地用功,任凭别人诋毁诽谤、欺负轻慢,处处都能得益,处处都是推进品德修养的动力。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能自己种下根,也不会担心它们不成长。”
先生说:“谁没有根呢?良知便是上天种下的灵根,自然能够生生不息。只是为私欲所牵累,将这个灵根破坏堵塞了,不能够正常生长出来罢了。
一个朋友常常容易生气、责备别人。先生警告他说:“学习必须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空闲工夫来责一个朋友常常容易生气、责备别人。先生警告他说:“学习必须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空闲工夫来责
先生说:“朋友们在一起辩论时,难免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或者有人急于露才、自我颂扬等等,都是毛病发作。当时便顺势对症下药是可以的,只是不可怀有鄙薄的心。这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一个朋友问先生:“书读完了之后都记不住,怎么办?”
2.感悟:先生说:“只需理解明白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记得呢?而理解明白都已经是落到第二要义上了,只要使自己的本体光明就可以了。如果光是记得,未必就能明白;如果只要求明白,未必就能使自己的本体光明! 想想我们读书都是死记硬背很多时候没有真正去享受领悟真正精髓……
记得就是能够背诵出文章的字句段落,晓得即是理解文章的内涵文义,明得是体认了自家本体,也就是对事情本身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是做学问的三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但是记得不一定晓得,晓得不一定明得,明得的必定晓得,只要能够明得不必死记就能自然而然地晓得、记得。在王阳明看来,读书需要的是这三种状态的结合,做学问重在理解千万不能死记硬背。
如果换作是在伊川先生的身边,恐怕早就责骂起来了。孔子却居然还赞许了他,这又是怎样的风度啊!孔子教育学生,不是死守一个模式,而是对狂放的人,便从狂放这一点上来打造他;洒脱的人,便从洒脱这一点来造就他。人的才能气质,怎么会相同呢?
先生说:“孔子不会写他不知道的事,颜回则对于过错没有不知道的,这就是圣学的真正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