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儿长成大人,期间一定和母亲吵过无数次架,通过这些争吵不断挑战权威,也不断获得成长,其中最宝贵的便是战胜后的怜悯和反省,那是使一个男孩儿变成男人的良性因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争吵,十二三岁,个头堪比母亲的我和母亲各自宣泄完自己的情绪后,我满腹怨恨的死死盯着她,眼前的中年妇女就是我心中最憎恶的物种,母亲黯然下来眼神,淡淡说了一句话,却比争吵时任何一句锋利如刀的语言“刺痛”了我——我生养你十几年,你给你同学送过礼物,你给你老师送过礼物,你爸爸生日你也知道买一瓶刮胡泡,你给任何人都知道送礼物,唯独你从来没有给妈妈准备过礼物……
那一瞬间,妈妈那双幽怨的眼睛顺着眼泪流淌下来,我想,那两泪水一定是她今生最酸涩的委屈吧。一种莫名的力量把我心中的愤懑全部吞噬,能言巧辩的一张利口也只剩下一个模型,欲言又止,无从辩驳。
那一刻起,我便深深明白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和反馈是保持情感和感情升温的重要方式。无论什么关系,什么地位,什么条件,缺失了这两样东西,这段感情一定会在某一瞬间由宽变窄,甚至最终毁灭,不知不觉麻木冷漠,消散在天地之间……
老曾是个性情中人,听说阿土远从贵州回来参加恩师的六十寿宴,欲要单独顺便宴请参加他婚礼,忙前忙后,亲来祝贺的老友们。老曾说什么也要抢在阿土的前头,理由就一个:“我结婚在你前面,理应我先做东。”
其实朋友兄弟之间,一顿饭实在不要紧,但这种重视情谊的表现的确让人受用,我预先便提醒老曾:“我等在渝,弟兄在足,恐有不便,本来你我这段时日中高考忙碌特甚,若你执意要在这段时日宴请,须以提前告知,询问一二,以便再做定夺,否则‘谢客’之意未能如愿。”
老友曾便在群里询问,一开始无人应答,我便开门见山:“能来不能来的大家都回复一下主人,方便主人家安排。”
地方偏远的,的确可以理解,难以往返;身有要事,工作繁忙的,也能明白,分身乏术,生活不易。但确言定赴,信誓旦旦的朋友在临近之时突然告知不来了,理由既然是:“我之前和别人早就约好了……”老友曾悻悻对我说:“喻哥,我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既然早就和别人约好了,为什么我问的那天满口答应我要来……”
宴请讯息一经发出,老曾不厌其烦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喻哥,吃饭的地点麻烦你要给我选好,不要怕花钱,他们来一趟不容易,要吃好喝好……”
时间定在星期一晚上,星期一我晚上七点半下班,老曾八点下班。星期天我恩师六十寿诞,我要连夜赶回去贺寿,老曾便着急忙慌一定要我先去把菜品点好,发给他看,然后交上定金,才允许我回足……期间我去了徐鼎盛点好菜品,老曾一连三次“不满”,让我加菜、换菜,差点把我搞“火”了,但老曾仍然笑嘻嘻让我息怒,仍然重复那句“喻哥,兄弟们来一趟不容易,吃好喝好第一要务,主题就是我要感谢他们……”
周一当日,老曾得知“和别人早就约好”不能来后,我就告诉老曾:“甲不能来,乙必定不来。甲不开车,乙必不行。所以现在还是中午,我马上去把菜品减少……”老曾和阿土立马打断我,“不得哦,喻哥!群里人家说了‘必来’……”
我只能摇摇头,老曾只好宽慰道:“即便不来,也不能怠慢了来得几个朋友!”那种已经极不自信的语气,我甚至有点怜悯这个可爱的兄弟——把别人看太重,把自己个儿看太清。
结果很不幸,我总能言中结局。
原本这件事与我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但我无法视若无睹,或许有人污蔑我强势,或许有人觉得我多管闲事,无论有人怎么看待这个事件,但凡能够窥视自己在这一件事之中一言一行有所纰漏,便是崇高。因为在我眼里——友谊之中能够开诚布公表达不满,直言利弊绝对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我心疼老曾,我被他心怀感恩的人格所折服,我任何时候秉持公理私义支持他的决定和想法。做人要有姿态,不能像以前那样让你跑前跑后,办张卡,搭把手,一声呼就跑得贼快。
友谊有宽有窄,行驶到宽阔的道路可以尽情驰骋,行驶到羊肠小道务必要“弯弯绕绕”,谨慎小心。开车的人做不了主,修路的人才是主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