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975篇|秉笔荷担:文心笔记《史传》第十六篇

第975篇|秉笔荷担:文心笔记《史传》第十六篇

作者: 不犹斋 | 来源:发表于2023-08-31 08:43 被阅读0次

文心笔记《史传》第十六篇。本篇以下皆属“笔”类。

1、了解年代久远的事情,主要依靠历史书籍,可见重要性。中国自古重视历史记录。轩辕黄帝的就有仓颉担任史官。

2、所谓“史”,就是令使,就是使史官在帝王周围执笔记录,在古代,左史专管记事,右史专管记言。记言的经典有《尚书》,记事的经典有《春秋》。

3、史书的重要意义。列举人物的得失以表明称扬或贬斥,验证国家的兴亡以显示规劝和警戒。

4、《春秋》一字褒贬意义巨大。有谁受到《春秋》中一个字的赞扬,比高官厚禄的价值还珍贵;遭到片言只语的批评,比斧钺砍杀的分量还沉重。

5、但《春秋》精深的意旨不很明显,本文又很简约;左丘明领会到它的精微言辞,便系统地阐明其始末写成《左传》,创造了为经作传的体例。所谓“传”,就是转达,转达出经典的意旨,用以传授给后人。

6、司马迁继承父志作《史记》,从“纪纲”的意义来命名,用“本纪”来叙述帝王,用“世家”来记述诸侯,用“列传”来记叙各种重要人物,用“八书”陈述政治体制,用“十表”记录各种大事的年月和爵位;这些方式虽然和古史的“典”、“经”不同,却把众多的事件处理得很有条理。

7、《史记》开创了史书典范,班固编写《汉书》,继承了前代史家的事业。

8、记载三国史迹的著作很多,以陈寿的《三国志》最好,文词和内容都清晰和润。

9、编写史书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总贯诸子百家,传之千秋万世,表明历代盛衰的证验,作为后世兴亡的借鉴;使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和日月一样共同长存;王霸之业的事迹,和天地一样长久光大。

10、编年体和纪传体各有利弊。编年记述,文字上不能进行空泛的议论,不如纪传按照实际记叙详细生动;不过年代太远的事是否写得符合,纪传就不如编年容易做到准确。

11、无论如何,历史记录首要的是准确,以真实可信为贵。如果追述很久以前的历史,年代愈远,不可靠的就愈多。战国时的公羊高曾说:“传闻的东西往往各异其辞。”荀况则说:“远的从略,近的从详。”凡是有疑问的地方宁可暂缺不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975篇|秉笔荷担:文心笔记《史传》第十六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la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