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一生都在追求与渴望的。
但这份自我,你又该如何判断他的归属呢?
是来源于你自身内在的?
还是源于他人对你的影响的?
真自我与假自我
自我的真假其实很好判断,只要你聆听你自己内心的声音。
拥有真自我的人,往往也都会拥有内部评价系统,换句话说,他自己所做的行为其动力皆来自于自己的内在,他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会因为憋人的而三言两语就丧失价值感与行动力。
那么相反,拥有假自我的人呢?他拥有的就是外部评价体系统,也就是他自己行动的动力更多的是来源于外部的他人,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对自己未来也没有很清晰的规划,只是在一味的用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无法通过行动获得自己的价值感,也不知道该为谁而努力。
举个父母最关心的,也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吧。有真自我的学生,他们之所以热爱学习,是因为他们喜欢学习,学习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是源于本能的快乐,因为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而只有假自我的学生呢?他们努力学习更多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能够从外部得到奖励,这份奖励可以是老师的表扬,可以是同学羡慕的眼神,也可以是父母给予的爱与肯定。
可能就结果来看,两种学生都努力学习了,但是外部评价占主导的学生在他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会逐渐变得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以至于最后失去了自我。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孩子为了拥有自我,一定会对父母进行反抗,而这份反抗在父母眼中也往往变成了叛逆与不听话。
要知道,孩子的每个行为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就拿考试没考好来说吧。如果孩子考试考砸的次数十分多,就应该考虑一下孩子是否在家里没有与父母建立过良好的沟通。
要知道,好的沟通才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在沟通中孩子可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和其他情绪。但如果在沟通中这份表达被压抑了呢?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如果在语言上被压抑了,孩子一定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这份不满,即用考试失败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对父母的不满。
就像是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成绩很看重,而孩子呢?基于父母的身份或是外界的评价,虽然有不满,但是都一直压抑在自己心中,甚至还会尝试去否定这份不满。可是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消失不见的,它最终还是会被表达出来,只不过形式变成了“考试失败”。其实这种考试失败的含义就是孩子在对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父母最在乎考试,最在乎成绩,那么我就偏偏不考好,但是他们也怪不到我,因为我也努力了。就这样,孩子一边保持了自己心中“乖孩子”的形象,一边通过失败的成绩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五十二篇日更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