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一篇文章,叫《遗愿清单是如何改变了我的人生》。听完我立马被圈粉了,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提到的《遗愿清单》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画面也不甚华丽,而探讨的主题却十分厚重——死亡。我不愿意用沉重或者庄重这样的字眼,因为整部影片都穿插着欢笑,也一直有着温情在回荡。它一直在轻轻地告诉你:癌症没那么狰狞,死亡没那么可怕,最终的告别是如此从容……
也许是身体痼疾缠身的原因,自己对疾病,对死亡总是有太多的思考。与自身的疾病从厌恶对抗到平和接受,其间的反复,挣扎和沮丧,一步一步只有自己知道。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病痛,但至少我在努力和它们平和相处。而一直支撑我着我的就是一个个曾经的梦想和还没有实现的愿望。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个偶然。既然不能活着回去,那就要潇洒走一回。不看遍世间的美景,岂不是枉活一生了。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就不能亏待自己,20岁时的衣服40岁再穿已经没有意义,50岁去看风景的心情和20岁时早已不同……
也许每日的病痛只是提醒我,生活并不安逸平坦,生命并不是漫无尽头,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快乐和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想成为的人。也许我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列出自己的清单,也正是这一串to do list,让我有了坚持的信心。
现在,我时常读史铁生的文章。少时读他的《我与地坛》,我只记得那位脾气暴躁的病弱少年。少不更事不识人间疾苦。如今重读,更多是在寻找共鸣,读他的书就像是有位年长的朋友在告诉你,不要怕,我也是这样每日在疼痛中活过,看我不是活的挺好的?还记得读到这段话时的震撼与觉悟: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痼疾缠身固然是灾难,可是庆幸它还没有禁锢我行走的能力。只要我还能跑就绝不坐着,只要我还能坐着就绝不躺着。一天骨头没有生锈,就有一天要朝梦想进发。
冬的哈尔滨,夏的西藏,便是这份清单的第一个愿望。冰雪会让关节疼痛加倍,稀薄天气会让呼吸困难,但我还是更加向往奔跑于白茫茫天地之间,奔跑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