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记15——在意错别字吗?

随记15——在意错别字吗?

作者: 山脚石 | 来源:发表于2020-03-16 11:00 被阅读0次

    2020/3/15

    问一个问题,你在意错别字?如果在意就接着往下看;如果不在意就不必看了,谢谢关注。

    最近在两个半权威的地方发现了错别字,觉得有必要说说,给在意的朋友提个醒。

    1,央视(人民网?)在屏幕上把“侯”姓误打成了“候”,据查,在百家姓里没有候姓。在这个字上,犯错的着实不少,手写如此,使用拼音亦如此。

    2,读鲁迅《呐喊》里的“明天”一篇时,看到第七行“一家是咸亭酒店”时脑海里画了个问号:是不是“咸亨酒店”?因为鲁迅的书看得少,所以心里没底。看到后边果然是“咸亨酒店”。

    3,半个权威的地方。在一个公众号里,一位女朗诵者把“垂涎”读成了“垂延”。

    央视多权威啊,记得播音员李瑞英说过,《新闻联播》读错一个字扣五十块钱。我读的《呐喊》一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在文字方面,这两个够权威了吧。如果为了免责自己,当然也可以这样说:错别字的存在多么顽固。

    什么是错字,就是无中生有,比如把“滤”字“心”的部分误为“业”。什么是别字?就是张冠李戴,比如“戊戌”误为“戊戍”,“股掌之间”误为“鼓掌之间”。

    说起错别字,即是老话题,也是常讲常新的话题。

    某个年代,听出版业的团干部说,只有《毛选》没有错别字。

    讲几件我人生中和错别字有关的事。

    1,在财校当广播员,满怀激情的把“陌生”读成了“百生”。记得在什么古文中看到过“阡陌”,但是没有查字典,作为“陌生”没有见过的印象。回到教室,有同学客气的提示过我。这就是同学。

    2,八八、八九年的样子,在全局干部大会上宣读中央文件,至今不知道为什么局长不念,党委书记不念,让我(科级)念。这样的情况极少,因为感觉上台念文件是个待遇哟。文件里最多的词是“涨价”,平时谁不认识这两个字,但它毕竟是重音字啊,我一紧张就把上声的“涨”读成了去声,一边念一边心里犯嘀咕,但是来不及掂量,一错到底。这属于“学问”多的错误吧(自嘲)?这么明显的错误,当时以至于至今,从没有人提起过。这就是机关。

    前些年一位大作家在某大学演讲,把“莘莘学子”读成了“辛辛学子”,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学生递条子告诉他,这位作家态度很端正,大声朗读了三遍“莘莘学子”。下乡时,一位大队书记来接替我当民工连长,一本正经的把“酝酿”说成了“温壤”。虽然知道大作家也犯此类错误,“权势熏天”也犯此类错误,想到我的误读,即便无人处,至今仍赧然。

    在书面上,我的错别字经常有,就谈不上印象深刻了。

    关于产生错别字的主客观原因,百度上都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看。但是我认为是这样两条:根本做不到和“成本”问题。谁都难免出现错别字,不是可以彻底杜绝的,这叫“根本做不到”。二是大量的错别字是可以发现的,在于在意不在意。文字发出去之前多看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四遍的,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至于消灭错别字的意义嘛,我想这样说:不要说大人物,不要说远方的英雄,看看周边的同学朋友,凡是多少算是成功的,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严谨(并非仅止于文字)——年轻朋友请务必记住这一点。同理,有一种人我们一定要尊重要学习——从来没发现他/她有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

    结尾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画蛇添足?现在是错别字也好,无厘头造词也好,现象繁多,这样好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记15——在意错别字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ow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