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杨洁导演的逝世,再次勾起了大家对86版《西游记》的集体回忆,对于我,其实并没有那么激烈,因为对于这个经典版的《西游记》,背后的故事早已经是街知巷闻,对于当时的困境和技术,大家也能理解。
这无非又是一次流量的爆发事件而已。
对于杨洁导演对86版《西游记》的贡献,我更在乎的是她对现代人的警示。
她在2013年出版的个人首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前言中写到的这些话:
“
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前进。现在的事物变化太大,大得我都觉得跟不上它了。
电视特技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剧的资金投入,成千上万元。
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
引导人们积极性的是金钱。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
”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尾巴,从读书到工作,都处在一个务实与务虚的交界上。
读书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为了省钱不吃早餐,不敢谈恋爱,出游都是骑单车,下一代便是学校严管男女生关系,吃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玩的都是KTV。
工作的时候,我们读大学是为了有一份工作,也不敢提薪资要求,下一代便是本科以上的都是大爷,先把钱聊好了再说。
曾经我和一个90后的实习生聊过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要求的问题,我是觉得先做再聊钱,而他却说先保证了生活才可以做,虽然他的意思不是要提出多高的要求,但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不敢提,因为我们只是读完书而已,还没有具备工作能力。
后来,我从事了十年有多的影视行业,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所以都是师傅带的,一些基本的职业操守都要紧记于心。然而,时至今日,还能看到拍摄机位不稳、虚焦跑焦、过曝,剪辑更是各种跳帧、错位、画面不统一、没有节奏感等等,这些人依然在制作着我们日常看到的电视节目或者影视作品。甚至我现在面试过的公司还会把懂得基本拍摄手法及剪辑对位作为职位要求,这些不都应该是影视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吗?
86版《西游记》为何能成为经典?
我当初进入影视行业也是遇上公司转型,不然现在可能是在IT或者设计行业吧,后来真的决定要做好,是因为看到好的影视作品,从那些经典的电影中,你感受到的并不是里面的技术,而是情感上的升华。
今天,我那六岁的女儿也从现代的动画片中知道《西游记》,知道有一个猴子,有一只猪,有时在电视上看到86版《西游记》的时候,女儿也能认出来,而且边看边笑,那些落后的特技并没有产生任何的违和感。
以前,我觉得86版《西游记》是伴随着我们成长而成为了经典,但我了解了影视技术后,反而觉得是“技术”,是穷尽所有人的技而成为了经典。反观所有至今大家所认同的经典作品,都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和遇到的,都是超乎一般人的价值观。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凝聚的是所有人对这份工作,对这份作品最高的敬畏精神。
特别是现在影视技术已经没有差异化的年代,人的敬业精神才是影响作品最主要的因素,一个人对你好不好,其实你是能体会到的,作品也如此。
经典是对生命的回敬
我对影视的理解最初是来自于一个同事,当时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在2007年决定自费拍他的第一个剧本。当时这个组有导演(同事)、摄像(在深圳工作)、女主(刚高考完)、男主(我)、男二号(另一同事)、路人甲(临时找的同事),当时的拍摄地点在大夫山,那时还没有高铁,只能搭288公交车,车程约2小时,只能在周末拍摄,而且所有人要凑在一起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除了导演和我,其他成员都是觉得好玩而参与的,也没有报酬,只能包一下盒饭。最终,实际上5-6天的拍摄工作,跨时三个月,成本3000元,把片子拍完了,记得最后杀青的时候,差点在说心里话的时候流泪了。
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白,片子来之不易,技要好,苦要吃,影视作品是用人来完成的,而不是机器。可惜的是,在我从业以来,看到的尽是行业里的装逼发展历程,最终我也是选择把影视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
无论如何,这个片子虽然没有成名,却成为了大家的经典,无论多久,只要提起它,就想起当时“傻帽”的我们。
我认为,钱是不存在于人的生命里的,在钱没诞生之前,生命就已经存在了。
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生命给予的,正如李宗盛在某广告里的话:总得要做点事情,才能对得起光阴岁月。
86版《西游记》成为经典,是因为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傻帽”精神,杨洁导演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且不只有她一个。
为什么现在拍不出86版的经典,哪怕给你用回当时的拍摄条件,是人的问题。张国荣能成为经典,也是因为没有第二个像他一样的人,对工作那么走火入魔。
网友评论